第3章 犯罪及其预防(4)

关灯
我们如果想要进行弥补,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探寻到在他们童年时期,到底是什么妨碍了他们合作能力的提升。

    在这方面,个体心理学家为处于黑暗中的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儿童的心灵早在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一个整体了,这里面汇集了他人格中的许多重要脉络。

    当然,他也会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作用力。

    我们对孩子来到世界上时本身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质,以及他经历了怎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并不关心,我们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他利用这些东西的方式、他对这些东西持有什么样的观念,以及他由此而获得了怎样的成功。

    了解这些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们并不了解遗传的作用。

    我们应该注重他所处环境为他带来的各种可能性,以及他是怎样利用这些可能性的。

    如果说一个罪犯还有转变的可能,那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是能够与人合作的,只不过他无法适应社会对他提出的要求。

    母亲应该在这个问题上负很大的责任,对于如何扩展这样的兴趣,她本应该做到胸中有数。

    她应该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培养对社会及自己人生的兴趣。

    然而,或许这位母亲的家庭生活不是很和谐,她不希望将孩子的兴趣扩展到其他人身上,她想要和丈夫离婚,或者他们已经失去了对彼此的信任。

    所以,她希望这个孩子是完全属于她的。

    她溺爱着孩子,不希望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获得独立自主的人格。

    这样一来,孩子的合作能力一定会受到消极的影响。

     孩子对同龄人及社会的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

    有时候,当母亲将孩子奉为至宝的时候,就很少有同龄人愿意接触他。

    他或许会对这样的情况产生误会,这就容易成为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关键因素。

    如果家庭中的一个孩子比较出彩,其他的孩子可能会出现问题。

    比如说,假如次子相貌讨人喜爱,作为他的哥哥,就会觉得受到了冷落。

    他可能会沉迷于被冷落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他会时刻寻找用以证明这个想法的所有证据。

    他会变得反复无常,因此受到批评和约束,然后,他就更确信别人会忽视他、冷落他。

    因为他感觉到自己受到他人管制,因此学会了盗窃,周围的人在发现后会用更加严厉的态度来指责他,惩罚他。

    这样一来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喜欢他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同时他会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别人与他为敌。

     如果父母当着子女的面抱怨生活中的困难、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孩子对社会的兴趣就会产生极大的阻碍;如果父母总是抱怨亲戚或邻居的不当行为,并总是显示出对他人的极度不满或者是陈旧的偏见,孩子的发展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对社会及同伴的看法将是扭曲的、不正确的。

    如果说孩子反过来打击父母,也是非常正常的。

    当一个人对社会没有兴趣时,性格中的自私自利就会暴露无遗了。

    他会认为:“我凭什么要对人好呢?凭什么贡献我的力量?”而且,当他在这样价值观的指导下面对困难时,就会优柔寡断,并时时刻刻为自己准备好推脱的借口。

    他会认为与生活展开斗争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如果他对别人造成了伤害,他也会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既然说是战斗,就不能怪他不择手段了,在他心中,怎么做都是理所应当的。

     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一个案例来了解罪犯的发展模式。

    有一个这样的家庭,次子在成长过程中发生了问题。

    我们了解到,他的身体强壮而健康,并没有任何来自遗传的缺陷。

    哥哥是家中的焦点,在这个孩子心中,哥哥就像是他的敌人,他就像是在参加一场竞技比赛,时时刻刻想要赶上哥哥的脚步,并打败他。

    他非常依赖母亲的照顾,总是不停地向母亲索要一切。

    对社会的态度则非常冷漠,没有半点兴趣。

    在与哥哥的持续性竞争中,他感觉非常吃力,因为哥哥非常聪明,在校成绩也是名列前茅,而他自己却总是班里的最后几名。

    在他的骨子里,想要控制他人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比如说,他家中有一名女仆,他总是习惯于对她指手画脚和发号施令,他满足于看到女仆忙得焦头烂额,并且,他还会像将军训练士兵一样去训练女仆。

    由于这位女仆一直都很喜欢他,所以,一直到他20岁了,她还让他在自己面前保持着将军一样的威严。

    他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成就,面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或者必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