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千户大人

关灯
的能力,何不与我等携手,在松江与金山之间修建一条水泥官道,为民造福,惠及一方百姓?” 此时,李勇突然指向门外进来的吴承志,“陈大人,这位是我的师爷吴承志,字闻天,快来拜见知府大人。

    ” 吴承志恭敬地行了一礼,“草民吴承志,拜见陈大人。

    ” 陈知府目光微斜,扫了李勇一眼,“不必多礼!” 李勇继续说道:“关于修路之事,其实并不难。

    官府提供原官道土地,占五成股份,陈大人再联络几位交情深厚的商家和地主,共同出资修建一条从金山到松江的水泥官道。

    之后,我们还可以将道路延伸至上海县。

    收取过路费五年,每里修路成本预计约百两银子,六十里地大约需要六千两。

    每车收取五十文,若每天有超过两百车通行,每日可收入十两,两年内即可回本。

    ” 这时,吴承志缓缓从怀中取出一张舆图,“大人,这是您所需的上海新城规划图。

    ”他展开那张微黄的舆图,平铺在桌上。

    李勇的目光顺着手指划过黄浦江的入长江口:“此处两江交汇,确实是通商的关键之地。

    ” 陈知府的圆脸上露出一抹微笑,“李将军,现在上海县已换成了我们的人了。

    ”他特别强调了“我们”这个词,并投去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李勇会心一笑,不愧是大明时期典型的亡国型蛀虫。

     李勇迅速扫视了舆图,然后指向苏州河和上海县城的方向:“我计划的新城将建在这两者之间,这里是码头,那里是造船厂,还有这里是商埠……”两人聚精会神地密谈了两个时辰,最终决定由金山卫出资七成,由陈大人牵头,我们松江府的官吏们集资占三成,成立新上海商行。

    窗外的竹帘轻轻摇曳,吴承志抱着图纸悄然离开,嘴角露出一抹难以察觉的微笑。

     金山卫城,最初由土墙构成,到了明永乐16年(公元1418年),城墙被改建为砖砌,并建造了楼橹;到了明化成3年(公元1467年),城墙外侧又加筑了石块保护。

    在正德年间,金山卫城的周长达到了12里300步以上,高度为2丈8尺,周围环绕着一条护城河,全长13里300步。

    明樊莹在《登金山卫城楼》一诗中写道:“孤城周匝倚江干,大海微茫入望宽;蜃气丰收初霁日,潮声渐细已迥澜。

    海盐有利民空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