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灭混江龙

关灯
位于南京上游的太平府,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洪武五年(1372年),当时设立建阳卫,并构筑了土墙,随后更替为坚固的石城。

    明永乐六年(14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导致城墙倒塌,超过400丈的墙体被淹没,此后城墙改用石头重建。

    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于城池规模较小而城门众多,部分驻军被调往浔州驻防,导致一个城门被封闭。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镇安"门被迁移到府署大门的正前方。

     嘉靖三十四年七月(1564年),一支由六七十名倭寇组成的队伍登陆后,开始了漫长的掠夺之旅,他们经过北新关向西洗劫了淳安,随后连续攻击了徽州、芜湖、太平、江宁镇,直逼南京城下。

    绕过南京后,又侵犯了大安得门,这一系列的事件在朝廷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在此次战役中,太平府的建阳卫也参与了战斗。

    建阳卫指挥缪印与太平府当涂县丞陈一道、太平府知事郭樟等五位百户卫所长联合率领军队进行增援。

    不幸的是,500多名官兵并未进行近战,仅是远远地射了几箭,当倭寇接住箭矢后,这些官兵惊慌失措,四散逃窜。

    隆庆五年(1571年),左江再次泛滥成灾,城墙再次倒塌,知府林廷显下令进行修补。

    到了万历年间,知府蔡迎恩重建了南门楼,并将其命名为“南薰楼”。

    然而,随着明朝末年的动荡不安,民众纷纷逃离,府城逐渐荒废,大部分城墙倒塌。

    作为大明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这里已经沦落到如此地步,风一吹似乎都能使之倾倒。

    因此,李勇若想在此地经营生意,在安全上只能依靠自己的武装力量。

     在二月初的战前会议上,经过详细分析之后,李标做出了一个最终的战术部署。

    警卫连留守吴淞卫所,以确保基地的安全。

    吴淞一营——这支由原飞虎队成员组成的精锐部队——将化装成普通商队,分成三个小组,在不同地域分头执行任务。

    他们的目标是分段打击,那些沿岸破败卫所与地主豪绅之间官匪勾结的黑恶势力。

    这些黑恶势力不仅破坏了当地的治安,还威胁到了商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彻底清除这些害群之马,三个小组有权采取不同的策略,对这些势力进行精准打击,当然“钓鱼执法”是核心战法。

     经过一周的实地调查,李标得到了非常准确的信息,这些信息揭示了混江龙这个组织的详细情况。

    混江龙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位于长江的北岸,具体来说,是位于和州地界的赵家村。

    这个村庄距离马岭的雨山矿区大约有30里地的距离。

    在这个村子里,居住着一百多人,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和普通的村民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在这个看似平静的村庄中,匪首混江龙和他的亲信们却隐藏其中,他们对外展示的形象是一个地主老财。

    另一方面,混江龙的其余约500名成员则全部驻扎在江中的小赵家村湾岛上。

    在平时,他们就像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