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按察副史

关灯
崇祯三年三月初,山海关之地,寒风凛冽。

    孙元化正于营账之中,忽闻钦差前来宣旨。

    他匆忙整肃衣冠,率一众部属出营跪迎。

     “圣旨到——”那钦差尖亮的声音划破长空。

    孙元化忙不迭地叩首,额头重重触地,双手高举过顶,恭敬地接旨。

    他微微抬头,目光中既有对圣恩的敬畏,又有对未来的期许。

    营中的将士们齐齐下跪,鸦雀无声,唯闻寒风呼啸而过。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孙元化加山东按察副史,钦此!”钦差庄重地宣读着圣旨。

    孙元化闻声,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感恩,有振奋,亦有肩负重任的压力。

    他再次重重叩首,声音坚定:“臣孙元化,接旨谢恩!” 起身时,他的身姿挺拔如松,目光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

    他知道,这不仅是一份任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而他,将以热血与忠诚,不负皇恩,不负苍生。

     孙元化(生于1582年),字初阳,亦称火东,出生于大明直隶松江府嘉定县高桥何家弄(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基督徒,圣名为依纳爵(拉丁语:Ignacio)。

    他是明末杰出的官员、数学家以及火器专家,并且是着名学者徐光启的门生。

     孙元化自幼便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酷爱武略,后来他有幸拜徐光启为师,跟随其学习火器的使用和数学知识。

    在万历四十年(1612年),孙元化成功考取了举人资格,然而由于他对西方学问的热衷,导致他在进士考试中未能如愿以偿,于是他决定放弃科举之路,转而专心致志地研究西方的学问。

    天启二年(1622年),孙元化前往京城,向朝廷提出了《备京》和《边防》两项策略,得到了侯震旸的推荐,从而得以加入军队,前往辽东地区。

    天启三年(1623年),他奉命协助袁崇焕守卫宁远城,不仅加固了城垛,还建造了炮台,并且增添了火炮,这些举措在后来的宁远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孙元化因此立下了战功。

    天启六年(1626年),由于与宦官魏忠贤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