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分拣革命:人力传送带首次投入使用
关灯
小
中
大
扬州城的隆冬,寒风裹挟着细碎的冰粒如利箭般刮过脸颊,运河水面结着一层薄冰,在日光下泛着冷冽的光。
天元镖局的仓库前,堆积如山的货物几乎将大门遮蔽,麻袋、木箱层层叠叠,宛如一座座褐色与深棕色的小山。
伙计们裹着厚重的棉袄,在其间艰难穿梭,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霜花,又迅速消散在呼啸的北风里。
林远踩着积雪,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望着眼前混乱的分拣场景,眉头拧成了死结。
随着保价运输业务的迅猛扩张,每天进出的货物量暴增三倍有余,传统的人工分拣方式早已不堪重负。
仓库内,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货物碰撞声与伙计们的争吵声交织在一起,每一声喧闹都像重锤敲击在他的心上。
“掌柜的,杭州茶商的加急件又送错了!”老周抱着一摞被风雪打湿的货单,鼻尖冻得通红,急匆匆地跑来,“本该发往京城的龙井,误装上了去济南的船,客户扬言要终止合作!” 林远接过货单,指尖划过墨迹未干的错漏记录,耳旁又传来仓库内的一阵惊呼。
循声望去,两名伙计正为一箱瓷器的归属争执不休,木箱在推搡中剧烈晃动,险些摔落在地,惊得周围人齐声尖叫。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镖局仓库中已是家常便饭,错发、漏发的情况层出不穷,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严重影响镖局信誉。
他裹紧披风,转身走向镖局书房,靴底碾碎薄冰的声音清脆而刺耳。
书房内,炭火噼啪作响,却驱散不了他心中的寒意。
林远铺开宣纸,用镇纸压平边角,烛火在他深邃的眼眸中跳跃,思绪早已飘向现代物流中心那如钢铁巨兽般有序运转的传送带。
灵感如星火燎原,他握紧毛笔,笔尖在纸上飞速游走,木制滚筒、麻绳传动带、倾斜式分拣滑道……一个个构想跃然纸上。
为了确保设计的可行性,林远查阅了大量古籍,从《天工开物》中寻找木材处理的古法,在《梦溪笔谈》里探寻机械传动的原理。
他特意标注出滚筒的精确直径比例,用算盘仔细计算麻绳的承重极限,甚至考虑到南方潮湿气候对木材的侵蚀,注明要选用经过九蒸九煮、三遍桐油浸泡的硬木。
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他对现代知识的回忆与对古代工艺的考量。
“大海,你立刻去召集木匠、铁匠,还有经验丰富的码头苦力。
”林远将反复修改的草图卷好塞进袖中,“明日辰时,在仓库西侧空地集合。
”陈大海听闻,立刻挺直腰板,佩刀在鞘中发出清脆的撞击声,大步流星地去执行命令。
次日清晨,薄雾如轻纱笼罩着扬州城。
二十余名工匠和伙计围在临时搭建的工棚前,看着林远在沙地上用树枝勾勒模型。
寒风呼啸,吹得众人衣袍猎猎作响,却丝毫未减他们眼中的好奇与疑惑。
“大家看,”林远抹了把额头的汗珠,呼出的白气模糊了视线,“这是双层传送带,上层运进货物,下层返回空箱。
每个分拣口都有对应的滑道,伙计们只需按目的地投放,就能避免错漏。
”他边说边用树枝在沙地上划出详细结构,“这边是动力区,由人力转动摇杆驱动滚筒;中间是传输带,负责运送货物;那边是分拣区,不同滑道对应不同地点。
” 老木匠王翁蹲下身,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沙地上的线条,眉头紧皱,满脸担忧:“掌柜的,这麻绳绕着滚筒转,时间一长不就磨断了?再说,货物轻重不一,咋保证传送带匀速?” 这个问题林远早已深思熟虑。
他从
天元镖局的仓库前,堆积如山的货物几乎将大门遮蔽,麻袋、木箱层层叠叠,宛如一座座褐色与深棕色的小山。
伙计们裹着厚重的棉袄,在其间艰难穿梭,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霜花,又迅速消散在呼啸的北风里。
林远踩着积雪,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望着眼前混乱的分拣场景,眉头拧成了死结。
随着保价运输业务的迅猛扩张,每天进出的货物量暴增三倍有余,传统的人工分拣方式早已不堪重负。
仓库内,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货物碰撞声与伙计们的争吵声交织在一起,每一声喧闹都像重锤敲击在他的心上。
“掌柜的,杭州茶商的加急件又送错了!”老周抱着一摞被风雪打湿的货单,鼻尖冻得通红,急匆匆地跑来,“本该发往京城的龙井,误装上了去济南的船,客户扬言要终止合作!” 林远接过货单,指尖划过墨迹未干的错漏记录,耳旁又传来仓库内的一阵惊呼。
循声望去,两名伙计正为一箱瓷器的归属争执不休,木箱在推搡中剧烈晃动,险些摔落在地,惊得周围人齐声尖叫。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镖局仓库中已是家常便饭,错发、漏发的情况层出不穷,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严重影响镖局信誉。
他裹紧披风,转身走向镖局书房,靴底碾碎薄冰的声音清脆而刺耳。
书房内,炭火噼啪作响,却驱散不了他心中的寒意。
林远铺开宣纸,用镇纸压平边角,烛火在他深邃的眼眸中跳跃,思绪早已飘向现代物流中心那如钢铁巨兽般有序运转的传送带。
灵感如星火燎原,他握紧毛笔,笔尖在纸上飞速游走,木制滚筒、麻绳传动带、倾斜式分拣滑道……一个个构想跃然纸上。
为了确保设计的可行性,林远查阅了大量古籍,从《天工开物》中寻找木材处理的古法,在《梦溪笔谈》里探寻机械传动的原理。
他特意标注出滚筒的精确直径比例,用算盘仔细计算麻绳的承重极限,甚至考虑到南方潮湿气候对木材的侵蚀,注明要选用经过九蒸九煮、三遍桐油浸泡的硬木。
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他对现代知识的回忆与对古代工艺的考量。
“大海,你立刻去召集木匠、铁匠,还有经验丰富的码头苦力。
”林远将反复修改的草图卷好塞进袖中,“明日辰时,在仓库西侧空地集合。
”陈大海听闻,立刻挺直腰板,佩刀在鞘中发出清脆的撞击声,大步流星地去执行命令。
次日清晨,薄雾如轻纱笼罩着扬州城。
二十余名工匠和伙计围在临时搭建的工棚前,看着林远在沙地上用树枝勾勒模型。
寒风呼啸,吹得众人衣袍猎猎作响,却丝毫未减他们眼中的好奇与疑惑。
“大家看,”林远抹了把额头的汗珠,呼出的白气模糊了视线,“这是双层传送带,上层运进货物,下层返回空箱。
每个分拣口都有对应的滑道,伙计们只需按目的地投放,就能避免错漏。
”他边说边用树枝在沙地上划出详细结构,“这边是动力区,由人力转动摇杆驱动滚筒;中间是传输带,负责运送货物;那边是分拣区,不同滑道对应不同地点。
” 老木匠王翁蹲下身,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沙地上的线条,眉头紧皱,满脸担忧:“掌柜的,这麻绳绕着滚筒转,时间一长不就磨断了?再说,货物轻重不一,咋保证传送带匀速?” 这个问题林远早已深思熟虑。
他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