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河畔屯田卫戍起,铁器耕战固边防

关灯
度,正是马钧督造工坊新出的“破土犁”,专为开垦冻土荒地设计。

    壮汉们挥动着铁齿耙,将翻起的巨大土块敲碎、耙平,铁齿与冻土碰撞,发出沉闷而有力的“砰砰”声。

    更有许多人手持一种短柄长身的怪异铁器,前端是几根弯曲锐利的铁爪——这是马钧根据流民描述南方水田农具改良的“铁耘爪”,此刻正被用来快速清理翻出地面的顽固草根和碎石,效率奇高。

     “主公请看,”张辽指着前方一片已平整好的土地,那里正进行着播种前的最后一道工序。

    几名屯田卫卒合力推着一个沉重的铁制圆筒状器物,在松软的土地上滚动碾压。

    圆筒表面布满凸起的菱形铁齿。

    “此乃‘碾地磙’,亦是马先生所造。

    碾压过后,土粒细碎,保墒防风,更利种子扎根。

    ” 刘基微微颔首,目光扫过那些奋力劳作的士卒。

    他们大多曾是流民或曹营降卒,如今穿着统一的厚实葛布冬衣,外面套着镶嵌铁片的简易皮甲,既是农人,亦是战士。

    汗水从他们古铜色的脸上滚落,眼神却专注而充满力量,那是拥有了土地和希望的光芒。

    他们身旁,整齐地插着制式的环首刀和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劲弩。

     “屯田卫,耕战一体。

    ”刘基的声音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授其田,予其器,保其家,则民不畏死,甘为效命。

    此乃真正之根基,远胜深沟壁垒。

    ” 徐晃接口道:“主公所言极是。

    这些铁器农具,不仅开荒垦田事半功倍,其本身亦是利器!寻常锄头耙子,紧要关头挥起来,也能砸碎敌颅。

    更别说他们人人皆配劲弩环刀,稍加操练,便是可战之兵!” 正说着,前方传来一阵喧哗。

    只见一群屯田卫卒围着一个刚开垦出的巨大蚁穴,里面涌出密密麻麻的黑色蚁群,还有不少肥硕的蚁卵。

    众人非但不惧,反而面露喜色。

     “哈哈,好东西!快,拿陶罐来!”一个粗豪的汉子喊道,“这黑蚁和卵子,烤干了磨粉,掺在粟米里,顶饿又长力气!冬天里难得的肉食!” “省着点,多攒些,回头跟后营换点盐巴!”另一人笑着应和。

     刘基勒马驻足,看着这群士卒手脚麻利地收集着这意外的“战利品”,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这便是生存的智慧,是扎根于土地的坚韧。

    他们珍惜每一份所得,因为这土地、这收成,都与他们休戚相关。

     “民心可用,士气可鼓。

    ”刘基对张辽、徐晃道,“然仅此尚不足。

    曹操经营日久,根基深厚,北岸壁垒森严,强攻必损我元气。

    当以守为攻,以耕养战,耗其锐气,待其自溃。

    ”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远处屯田卫营寨旁一片热火朝天的区域。

    那里炉火熊熊,黑烟升腾,叮叮当当的金铁交击声不绝于耳,正是随军设立的临时铁器工坊。

     “走,去工坊看看。

    ” 还未靠近工坊,一股灼热的气浪便混合着煤烟与铁锈的气息扑面而来。

    巨大的工棚下,景象令人震撼。

     十几座土制高炉如同沉默的巨人矗立着,炉膛内烈火熊熊,将上方空气都炙烤得扭曲。

    炉口处,赤红的铁水如同岩浆般缓缓流淌而出,注入下方排列整齐的泥范之中。

    那泥范形状各异,有犁铧的尖锐轮廓,有弩机匣的方正凹槽,有箭镞的细长尖锥,也有环首刀身的狭长模腔。

    每一座高炉旁,都连接着由巨大牛皮风囊改良而来的“马氏鼓风器”。

    此物核心乃是一个密封的铁制气缸,内嵌活塞,通过精巧的曲轴连杆,将旁边水轮或畜力提供的往复运动转化为强劲而持续的气流,经由耐火的陶管鼓入炉膛深处。

    风助火势,炉火呈现出骇人的青白色,温度远超寻常炭火,铁矿石在炉内被更彻底地熔化、精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主公!”一个浑身沾满煤灰、脸上却闪烁着兴奋光芒的中年人快步迎了上来,正是马钧。

    他手里还拿着一个造型奇特的陶罐,罐口蒙着紧绷的鞣制羊皮。

    “您来得正好!‘听瓮’的雏形已备好,正要寻一处合适地点测试其监听地下动静之效!” 刘基的目光扫过那些流淌的铁水和成型的泥范,最后落在马钧手中的陶罐上,点了点头:“此物关乎重大,务必谨慎。

    先带孤看看工坊。

    ” 马钧连忙引路。

    工棚内分工明确,秩序井然。

    一侧是铸造区,铁水注入泥范,冷却后敲开,便露出暗红色的粗糙铁胚。

    另一侧则是锻打与精加工区。

    数十名赤膊的精壮铁匠,两人一组,一人钳住通红的铁胚置于铁砧上,另一人则抡起沉重的铁锤,伴随着节奏分明的“铛!铛!”声,奋力锻打。

    火星四溅,如同绽放的赤色花朵。

    铁胚在反复的锻打中延展、变形,杂质被挤出,结构变得致密坚韧。

     更令人瞩目的是那些经过初步锻打的部件,被送到一排排固定在木架上的简易“车床”前。

    这些车床以硬木为基座,核心是一个可高速旋转的铁制卡盘,由皮带连接至不远处巨大的畜力转轮。

    匠人们将弩机的悬刀(扳机)、望山(瞄准器)、钩心(弩机核心部件)等需要精密尺寸的零件毛坯卡紧,手持锋利的钢制车刀或锉刀,小心翼翼地靠近高速旋转的工件。

    刺耳的切削声响起,金属碎屑飞溅,原本粗糙的毛坯在匠人稳定的手下,迅速变得棱角分明、尺寸精准。

    旁边有工吏拿着木质的“标准规”和“卡尺”不断测量比对,确保每一个零件都严丝合缝。

     “主公请看,”马钧拿起一个刚车好的弩机悬刀和一个弩机匣体,“此悬刀放入此匣,松紧合度,分毫不差!这便是‘标准制式’之功!甲坊所造之悬刀,放入乙坊所造之弩机匣,同样可用!损坏之弩,只需更换坏件,顷刻修复如新!” 刘基拿起那冰冷的金属部件,感受着其精确的棱角和光滑的表面,眼中精光闪动。

    这便是他寄予厚望的“铁器壁垒”的基石!标准化生产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飞跃,更是后勤保障和持续战力的革命。

     “好!马卿之功,利在千秋!”刘基赞道,随即话锋一转,“然对岸曹操,深沟壁垒,恐非仅在地表。

    其惯用地道之谋,不可不防。

    卿手中‘听瓮’,便是应对此獠的利器?” 马钧精神一振,捧着那陶罐道:“正是!此瓮取其腹大颈小之形,蒙以鞣制紧韧之皮。

    据古书所载及流民所述,若将其半埋于地,瓮口紧贴地面,耳附皮面细听,可闻远处地下挖掘、脚步等异响,其声通过大地传导,瓮内共鸣,可放大数倍!虽不知曹军是否已在挖掘,然有备无患!属下已选好几处靠近河岸、土层坚实之地,正欲前往测试其灵敏与方向辨识之能!” 刘基看着马钧手中那其貌不扬的陶罐,又望向对岸曹操壁垒的方向,仿佛能穿透厚土,看到那可能正在黑暗中蠕动的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