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山歌入课古诗新

关灯
然画得歪歪扭扭,不成比例,但每一张都充满了童趣和观察。

    王小虎画的大黄狗像只长腿的板凳,山杏画的野花像一团乱线,石头画的“巨人山”则充满了粗犷的力量感。

     回到那间破败的教室,林墨让孩子们把画贴在斑驳的土墙上。

    原本死气沉沉的墙壁,瞬间多了一抹生机盎然的色彩。

     “同学们,”林墨指着墙上的画,“这就是我们下午自然课的收获。

    大家画得都很好!虽然我们不会用很多词语来形容,但我们的眼睛看到了,我们的手画下来了,这就是观察,就是学习!” 孩子们看着自己的画上了“墙”,小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兴奋。

    王小虎甚至挺着小胸脯,觉得自己画的狗“特别像”。

     “而且,”林墨话锋一转,走到石头画的那座“巨人山”前,“石头画的这座山,让老师想起了一首古诗里写的山。

    ”他顿了顿,看着孩子们重新被吸引过来的目光,缓缓吟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韵律。

    孩子们听不懂诗句的意思,但那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却让他们觉得新奇。

     “老师,这诗……说的是啥?”石头忍不住问,这是他画的“巨人山”引出来的! “说的是,大山啊,你从正面看,它像一道长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又像一座座高耸的山峰。

    站得远,站得近,从高处看,从低处看,它呈现的样子都不一样。

    ”林墨用最浅显的话解释着,同时手指在石头的画上比划,“就像你画的,你抓住了它躺着的巨人姿态,这就是你‘看’到的山!” 接着,他又指向王小虎画的“长腿板凳狗”:“小虎画的大黄狗,四条腿特别有力,跑起来一定很快,这也是他‘看’到的特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还有山杏的花,虽然乱,但每一片叶子、每一片花瓣都努力张开着,向着太阳,多像我们山里的孩子,顽强地生长!” 林墨将孩子们的画和古诗的意境、以及他们自身的特质巧妙地联系起来。

    孩子们似懂非懂,但能感觉到老师在夸他们,在说他们画的东西和那些“好听的话”(古诗)有关系!一种朦胧的、被认可和连接的感觉,在他们心中滋生。

     “这首诗叫《题西林壁》,是一位叫苏轼的大诗人写的。

    ”林墨在黑板上写下“题西林壁”和“苏轼”几个字,“以后,我们不仅可以用画来‘看’世界,也可以用诗来‘说’我们看到的世界。

    画和诗,都是我们认识‘人’、认识山、认识狗、认识花的眼睛!” 这一次,没有山歌,只有几句古诗的引用和解释。

    但效果,却出奇地好。

    孩子们看着墙上的画,听着老师的话,眼中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亮。

    那是对未知(古诗)的好奇,也是对自身观察(画作)被赋予意义的兴奋。

     下课钟(其实是李校长用铁棍敲打一块破铁片)响起时,孩子们是带着兴奋的议论声离开的。

     “俺画的狗像诗!” “俺画的花也像!” “石头画的巨人山最像!” 林墨独自留在教室里,看着墙上那些充满稚气的画作,嘴角终于露出一丝疲惫却真实的微笑。

    虽然曲折,但他总算在夹缝中找到了一线光亮,将“诗”与“画”这两个看似遥远的东西,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引入了孩子们的世界,也重新点燃了他们眼中的光。

     他走到窗边,目光再次投向学校后方,那片在暮色中显得更加幽深的陡峭岩壁。

    那里隐藏的刻痕,如同一个无声的召唤。

     也许,除了诗与画,这片沉默的黄土之下,还埋藏着能照亮这条艰难教育之路的……其他东西? 他轻轻抚摸着口袋里那半截在山坡上捡到的、异常坚硬冰冷的黑色碎石片(他趁孩子们不注意,从岩壁附近捡的),心中那份关于刻痕的悸动,越发清晰。

     `教育明灯系统`(若设定)的提示音仿佛在意识深处轻轻响起,带着一丝微弱的、不易察觉的波动。

     喜欢乡村教师重生奇遇记请大家收藏:()乡村教师重生奇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