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星火燎原待风鉴
关灯
小
中
大
林墨。
”林墨不卑不亢地应道。
“嗯。
”赵志国从鼻子里哼了一声,没有多余的话,直接对身后的年轻干事吩咐:“小张,先拍几张学校环境的照片。
孙校长,带路,我们先看看那个所谓的‘历史遗迹’。
” 他的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感,仿佛不是来了解情况,而是来“验货”的。
孙校长连忙应声,一边引路一边低声解释着什么。
王老栓和林墨对视一眼,心中微沉,但还是带着赵志国一行人朝后山走去。
一路上,赵志国很少说话,只是皱着眉头看着崎岖的山路和光秃秃的黄土坡。
来到洞口,看到那加固的木门、值守的村民和挂在窝棚口的新马灯,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但很快又恢复了严肃。
王老栓亲自打开沉重的铁锁。
推开木门,赵志国当先走了进去。
昏黄的灯光下,那块半人高的青黑色石碑沉默矗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赵志国推了推眼镜,凑近了石碑,仔细辨认着碑面上那些古拙的隶书文字。
他看得非常认真,手指无意识地虚划着碑文的笔画。
年轻干事小张则举起相机,对着石碑“咔嚓咔嚓”拍个不停。
“赵科长,这碑文,据我们初步研究,是隋代……”林墨刚想介绍,就被赵志国抬手打断。
“林老师,”赵志国转过身,镜片后的目光带着审视,“碑的真伪和年代,自有文物部门的专家来鉴定。
我关心的是,作为一所承担基础教育任务的小学,你们把大量教学时间花在解读这块石碑上,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孩子们的基础知识,比如拼音、识字、算术,是否得到了保证?这所谓的‘利用历史遗迹教学’,是否流于形式,甚至……哗众取宠?” 他的问题尖锐而直接,带着浓厚的质疑意味,矛头直指林墨教学方式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旁边的孙校长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而王老栓和李德贵的脸色则变得很难看。
林墨心中早有准备。
他没有被赵志国的气势压倒,平静地回答道:“赵科长,教学大纲是指导,但不是枷锁。
青山坳的孩子基础薄弱,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存在‘读书无用’的认知。
石碑的存在,文澜先生的故事,以及这些承载着古人智慧的童谣格言,恰恰是点燃他们学习兴趣、建立文化认同最有效的‘引信’!”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坚定:“至于基础,我们从未放松。
拼音、识字、算术,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但在这里,认‘天、地、人’这些字,是结合着文澜先生刻下的‘天地玄黄’来学的;学数数,是结合着石碑上关于农时节气的歌谣来用的。
孩子们学得更有趣,记得更牢,也更明白为什么要学!这难道不是教育的目的吗?” 赵志国面无表情地听着,手指在笔记本上无意识地敲击着,看不出喜怒。
他环顾了一下阴冷的洞穴,又看了看洞口外简陋的遮雨棚和值守的村民,最终目光落回林墨脸上:“兴趣?认同?林老师,理念听起来很美好。
但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成绩,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不是这些虚无缥缈的‘感受’!你如何证明你的方法有效?靠这些拓片?”他指了指洞外岩壁上张贴的孩子们的作品,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
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
王老栓气得胡子都在抖,李德贵更是紧张得手心冒汗。
孙校长则一副“看你怎么收场”的表情。
就在林墨准备继续据理力争时,一个略显沙哑却异常清晰的声音在洞口响起: “赵科长,俺……俺能背!”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石头不知何时站在了洞口。
他挺着小小的胸膛,黝黑的脸上没有丝毫畏惧,只有一种执拗的认真。
他指着石碑上那密密麻麻的《千字文》起始部分:“文澜爷爷刻的这篇……俺……俺能背!” 赵志国一愣,显然没料到会有个孩子站出来。
他看着这个穿着打补丁旧衣、眼神却异常明亮的山里少年,推了推眼镜:“哦?你能背?背来
”林墨不卑不亢地应道。
“嗯。
”赵志国从鼻子里哼了一声,没有多余的话,直接对身后的年轻干事吩咐:“小张,先拍几张学校环境的照片。
孙校长,带路,我们先看看那个所谓的‘历史遗迹’。
” 他的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感,仿佛不是来了解情况,而是来“验货”的。
孙校长连忙应声,一边引路一边低声解释着什么。
王老栓和林墨对视一眼,心中微沉,但还是带着赵志国一行人朝后山走去。
一路上,赵志国很少说话,只是皱着眉头看着崎岖的山路和光秃秃的黄土坡。
来到洞口,看到那加固的木门、值守的村民和挂在窝棚口的新马灯,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但很快又恢复了严肃。
王老栓亲自打开沉重的铁锁。
推开木门,赵志国当先走了进去。
昏黄的灯光下,那块半人高的青黑色石碑沉默矗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赵志国推了推眼镜,凑近了石碑,仔细辨认着碑面上那些古拙的隶书文字。
他看得非常认真,手指无意识地虚划着碑文的笔画。
年轻干事小张则举起相机,对着石碑“咔嚓咔嚓”拍个不停。
“赵科长,这碑文,据我们初步研究,是隋代……”林墨刚想介绍,就被赵志国抬手打断。
“林老师,”赵志国转过身,镜片后的目光带着审视,“碑的真伪和年代,自有文物部门的专家来鉴定。
我关心的是,作为一所承担基础教育任务的小学,你们把大量教学时间花在解读这块石碑上,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孩子们的基础知识,比如拼音、识字、算术,是否得到了保证?这所谓的‘利用历史遗迹教学’,是否流于形式,甚至……哗众取宠?” 他的问题尖锐而直接,带着浓厚的质疑意味,矛头直指林墨教学方式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旁边的孙校长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而王老栓和李德贵的脸色则变得很难看。
林墨心中早有准备。
他没有被赵志国的气势压倒,平静地回答道:“赵科长,教学大纲是指导,但不是枷锁。
青山坳的孩子基础薄弱,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存在‘读书无用’的认知。
石碑的存在,文澜先生的故事,以及这些承载着古人智慧的童谣格言,恰恰是点燃他们学习兴趣、建立文化认同最有效的‘引信’!”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坚定:“至于基础,我们从未放松。
拼音、识字、算术,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但在这里,认‘天、地、人’这些字,是结合着文澜先生刻下的‘天地玄黄’来学的;学数数,是结合着石碑上关于农时节气的歌谣来用的。
孩子们学得更有趣,记得更牢,也更明白为什么要学!这难道不是教育的目的吗?” 赵志国面无表情地听着,手指在笔记本上无意识地敲击着,看不出喜怒。
他环顾了一下阴冷的洞穴,又看了看洞口外简陋的遮雨棚和值守的村民,最终目光落回林墨脸上:“兴趣?认同?林老师,理念听起来很美好。
但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成绩,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不是这些虚无缥缈的‘感受’!你如何证明你的方法有效?靠这些拓片?”他指了指洞外岩壁上张贴的孩子们的作品,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
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
王老栓气得胡子都在抖,李德贵更是紧张得手心冒汗。
孙校长则一副“看你怎么收场”的表情。
就在林墨准备继续据理力争时,一个略显沙哑却异常清晰的声音在洞口响起: “赵科长,俺……俺能背!”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石头不知何时站在了洞口。
他挺着小小的胸膛,黝黑的脸上没有丝毫畏惧,只有一种执拗的认真。
他指着石碑上那密密麻麻的《千字文》起始部分:“文澜爷爷刻的这篇……俺……俺能背!” 赵志国一愣,显然没料到会有个孩子站出来。
他看着这个穿着打补丁旧衣、眼神却异常明亮的山里少年,推了推眼镜:“哦?你能背?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