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集:差异化竞争

关灯


    那套刚到的光控模块还没拆封,包装盒上印着一个国外公司的logo。

    他多看了几眼,心里琢磨着以后是不是可以考虑合作或者引进一些更先进的元件。

     “先把这块玻璃装上去试试。

    ”他对小张说,“看看反应速度和稳定性怎么样。

    ” 几个小伙子七手八脚地开始安装,调试设备,记录数据。

    虽然人手不足,但他们干劲十足,仿佛又回到了刚开始做智能调光玻璃那会儿。

     “刘哥,这个参数好像不太稳定。

    ”一个小年轻指着屏幕喊。

     “嗯,换一组电压再测一次。

    ”刘好仃一边说着,一边拿起放大镜检查玻璃表面,“别急,慢慢来,细节决定成败。

    ” 中午吃饭的时候,刘好仃顺便聊起了隔音玻璃的设计思路。

     “隔音这事其实不难。

    ”他说,“关键是要控制厚度和夹层结构。

    我们可以做个双层真空设计,中间加一层高分子材料,这样既能隔声,又能保持轻薄。

    ” 小张边吃边记:“那图纸怎么画?评审流程太慢了。

    ” “那就拆开提交。

    ”刘好仃笑眯眯地说,“我把方案分成三个模块,分别申请快速审批。

    同时咱们自己先模拟测试,录个视频当辅助材料。

    ” 下午,隔音玻璃的初步设计图就出来了。

     刘好仃拿着图纸去了车间,找了几位熟练工帮忙搭了个简易测试台。

    他亲自操作噪音设备,调整角度和距离,录下了整个过程。

     “拍清楚点,”他对负责拍摄的小李说,“让评审组一看就知道我们在干嘛。

    ” 测试过程中,有个细节引起了刘好仃的注意——噪音设备的编号,竟然跟上个月出事故的那台一样。

     “这设备不是修过了吗?”他皱起眉,“怎么还拿来用?” “是修过,不过问题不大。

    ”小李解释道,“就是偶尔有点卡顿。

    ” 刘好仃点点头,没再多说什么,只是默默记下了这个细节。

     几天后,内部动员会召开。

     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有技术骨干,有一线工人,也有新加入的质检员。

    大家脸上都带着疲惫,但也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我知道最近大家都很累。

    ”刘好仃站在前面,语气轻松却坚定,“我也知道有些人觉得压力大,不想干了。

    ” 他扫视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