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诗画奇逢人共评,义行一念子孙繁

关灯
名李承芳,与“我”是丁卯年一同参加科考的同年。

    在“我”的厅堂之中,挂着一幅蓝田叔所作的《渊明采菊图》。

    一日,董曲江来访,不经意间抬头望向这幅画,不禁脱口而出:“这画上之人,怎的如此神似李漱六?”“我”听闻,心中好奇,便仔细端详起来。

    这一看,果不其然,画中陶渊明的神态、眉眼,竟与李漱六有着几分莫名的相似。

     后来,李漱六进京参加会试,特意前来拜访“我”。

    当他看到这幅《渊明采菊图》时,眼中满是惊喜与喜爱,恳切地向“我”讨要这幅画,说道:“我这一生请人所作的肖像小照,竟都比不上这幅无意之作与我相似。

    ” 世间之事,奇妙莫测。

    这些难以解释的巧合,让众人不禁感叹,这茫茫人世,还有多少未知的奥秘,藏于岁月的深处,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却又始终让人捉摸不透。

    宋儒凡事都讲求道理,可面对这般奇异之事,那所谓的道理,又该从何处探寻、如何解释呢? 【善念破厄缘】—— 在景城西郊的荒僻之地,几座破败的坟墓零零散散地分布着,历经岁月的侵蚀,几乎快要与周围的土地融为一体,仅留下几处微微隆起的土包,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小时候,我常常从这儿路过,身旁的老仆人施祥总会停下脚步,神色凝重地指着这些坟墓,缓缓开口:“孩子,这里面葬着周某的子孙呐,他们家能延续三代香火,全是因为祖先做下的一件大善事。

    ” 那还是明朝崇祯末年,河南与山东大地被旱灾和蝗灾的阴霾重重笼罩。

    太阳高悬,炽热的光芒烤焦了每一寸土地,庄稼颗粒无收。

    田野里,草根被连根拔起,树皮也被剥得精光,饥饿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

    在这绝境之中,人性的底线被一点点击穿,竟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

    当地官吏看着这混乱绝望的局面,也是有心无力,根本无法禁止这令人发指的行径。

     集市上,随处可见被反绑着的妇女和孩童,他们眼神中满是恐惧与绝望,像待宰的羔羊。

    这些可怜人被称作“菜人”,任由他人买卖。

    屠夫们将他们买下,带回自家的案板,如同对待猪羊一般,磨刀霍霍。

     周氏家族的祖先,当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