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异族求技

关灯
,王大人言利害,皆有其理。

    ”李承乾缓缓开口,“然圣人亦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昔年卫鞅入秦,先立木取信,后才推行变法。

    孤今日授艺,亦需先见其信。

    ”他顿了顿,“孤问孔祭酒:若吐蕃借学技之名,行窥伺之实,夫子能担此责否?” 孔颖达一怔,手中《论语》险些滑落。

    老人的胡须在炭盆热气中轻轻颤动,半晌才叹道:“老夫虽信‘人性本善’,却也知‘防人之心不可无’。

    太子若能把握分寸,老夫……老夫无话可说。

    ” 郑元礼见状,立刻趁热打铁:“太子明鉴!我等世家愿捐钱助尚方监改良铁器,绝不让技艺外流!”他向前半步,压低声音,“何况,吐蕃人学去的不过是皮毛,核心技艺——” “够了。

    ”李承乾抬手打断,目光转向禄东赞,“贵使方才说,吐蕃算学粗陋。

    ”他示意小福子捧来漆盘,盘中算筹色泽温润,却暗藏玄机,“孤赐你一套‘贞观算筹’,每根刻纹皆对应《夏侯阳算经》例题。

    至于炒鼎之法,可送十口铁锅。

    但铸锅的反射炉构造、炒钢的火候控制,乃我大唐工匠累世心血,恕难相告。

    ” 禄东赞盯着算筹,眼中闪过精光。

    他伸手取过一根,指尖拂过刻纹,嘴角忽然扬起微妙的弧度:“太子莫非以为,仅凭刻纹混乱的算筹,就能挡住吐蕃人求知的脚步?” “非是挡路,而是指路。

    ”李承乾微笑,“就像这窗外的雪,看似阻路,实则润土。

    孤授你算筹,是为仁;藏起刻度,是为智。

    仁智相济,方是大国气象。

    ”他转头对孔颖达道,“若夫子愿收吐蕃学子,教以诗书礼义,孤自当亲书‘有教无类’匾额相赠。

    至于器物之学,还望夫子体谅。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孔颖达深深一揖:“太子能以仁心行智术,老夫不如也。

    ”老人转身对禄东赞道,“贵使若有学子来长安,老夫亲自开讲《春秋》。

    ” 禄东赞闻言,眼底飞快掠过失望与算计。

    他起身行礼:“既蒙太子赐锅,臣恳请尚食局庖丁随臣回吐蕃,演示炒菜之法。

    ” “准奏。

    ”李承乾爽快应下,却在禄东赞眼底捕捉到一丝惊喜,“但有二事:其一,庖丁只用大唐铁锅、大唐作料;其二,贵使需每年向大唐进贡青稞良种十石。

    ”他看似随意地拨弄炭盆,火星溅起又熄灭,“孤闻吐蕃青稞耐寒,正可种于陇右。

    ” 禄东赞瞳孔微缩——这是要将吐蕃的农业命脉也纳入大唐体系。

    他却不得不应:“臣定当禀明赞普。

    ” 殿外风雪渐大,炭盆中的松香与吐蕃使者身上的酥油味混在一起,化作复杂的气息。

    李承乾望着禄东赞离去的背影,忽然想起父亲说过的“以夷制夷”之策:授人以鱼,却控其渔塘;予人以器,却藏其匠术。

     “太子此举,可谓一箭三雕。

    ”郑元礼忽然凑近,声音低得只有两人能闻,“既堵了儒生的嘴,又卖了吐蕃人情,还得了青稞良种。

    ”他顿了顿,“只是那算筹……” “算筹上的刻纹,是错的。

    ”李承乾淡淡道,“就像郑大人工坊里流出的铁器,看似精巧,实则易折。

    ”他转头直视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