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东溟奇岛
关灯
小
中
大
春日的东海波光粼粼,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
"云帆使"船队离开登州已有七日,领队张亮站在旗舰"探海号"甲板上,眯眼望着远处海天相接处那一抹若有若无的青色。
"将军,前方似有陆地!"了望塔上的水手高声呼喊。
张亮举起陛下亲赐的"千里镜",果然看到一线山峦轮廓。
他对照海图,眉头微皱:"按航程算,不该这么快就到流求..." 副将凑过来低声道:"莫非是海市蜃楼?" "传令各船戒备,缓速前进。
"张亮收起千里镜,"派快艇先行探查。
" 两个时辰后,快艇回报:确是一座大岛,岛上林木葱郁,岸边有渔村! 当船队靠近时,岸边已聚集了不少土人。
他们身着麻布短衣,手持竹矛,警惕地望着这些不速之客。
张亮注意到,这些人的相貌与中原人略有不同,颧骨更高,皮肤更黝黑。
"派通译上前。
"张亮命令道。
通译是位往来新罗多年的老水手,会几种东夷语言。
他乘小舟登岸,比划着与土人交流。
半晌后返回,满脸惊奇:"将军,这些人自称'夷洲人',说此岛名为'蓬莱',从未与中原通使!" 张亮精神一振——这竟是一处未被记载的岛屿!他立即命人取来陛下钦赐的礼物:丝绸、瓷器、铜镜,亲自登岸示好。
土人们见到这些精美物件,戒备渐消。
一位白发老者被簇拥上前,似是酋长。
通过艰难交流,张亮得知此岛确实叫"蓬莱",居民以渔猎为生,偶尔与新罗商船以物易物。
"问他们可愿归顺大唐。
"张亮对通译说。
当通译比划着解释"大唐"是何等强大国度时,土人们面面相觑。
酋长沉思良久,突然用生硬的汉语问道:"可...有...铁器?" 张亮恍然大悟——这些岛民最缺的是金属工具!他立即命人取来十把铁斧、二十把镰刀。
酋长抚摸着锋利的斧刃,激动得胡须颤抖,当即跪地行礼,表示全岛愿奉大唐为宗主。
三日后,当张亮准备启程继续探索时,酋长神秘地拉着他来到一处山洞。
洞中竟堆满了珍珠、玳瑁和一种奇特的紫色染料! "贡...大唐..."酋长结结巴巴地说。
张亮大喜,这可比预期收获丰硕多了!他郑重地留下大唐旌节和一面铜牌,上书"大唐蓬莱州"字样,承诺明年必再来访。
船队继续南下,按海图寻找流求。
途中又发现数个小岛,皆立碑为记。
一个月后,他们终于抵达了那个比蓬莱大得多的岛屿——流求。
与蓬莱不同,流求已有初步政权。
当地酋长听闻大唐来使,率众相迎。
张亮宣读圣旨,赐予印绶,正式设立"流求都督府"。
当地土人进献了硫磺、鹿皮等特产,最令张亮惊喜的是,这里竟有少量懂得汉语的通事! "将军,南边还有大岛,上面的人凶悍善战..."一位通事小心翼翼地告知。
张亮详细记录下这些情报,在流求停留半月后启程返航。
临行前,他留下十名士兵和若干工匠,协助建立都督府,并传授农耕、冶铁之术。
初夏的长安骄阳似火。
李承乾正在御苑凉亭批阅奏章,忽闻内侍急报:"陛下!'云帆使'船队回航了!" "快宣张亮进宫!"皇帝丢下朱笔,霍然起身。
当风尘仆仆的张亮跪呈上航海日志和贡品清单时,李承乾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
随着阅读,他的眼睛越来越亮:"好!太好了!蓬莱、
"云帆使"船队离开登州已有七日,领队张亮站在旗舰"探海号"甲板上,眯眼望着远处海天相接处那一抹若有若无的青色。
"将军,前方似有陆地!"了望塔上的水手高声呼喊。
张亮举起陛下亲赐的"千里镜",果然看到一线山峦轮廓。
他对照海图,眉头微皱:"按航程算,不该这么快就到流求..." 副将凑过来低声道:"莫非是海市蜃楼?" "传令各船戒备,缓速前进。
"张亮收起千里镜,"派快艇先行探查。
" 两个时辰后,快艇回报:确是一座大岛,岛上林木葱郁,岸边有渔村! 当船队靠近时,岸边已聚集了不少土人。
他们身着麻布短衣,手持竹矛,警惕地望着这些不速之客。
张亮注意到,这些人的相貌与中原人略有不同,颧骨更高,皮肤更黝黑。
"派通译上前。
"张亮命令道。
通译是位往来新罗多年的老水手,会几种东夷语言。
他乘小舟登岸,比划着与土人交流。
半晌后返回,满脸惊奇:"将军,这些人自称'夷洲人',说此岛名为'蓬莱',从未与中原通使!" 张亮精神一振——这竟是一处未被记载的岛屿!他立即命人取来陛下钦赐的礼物:丝绸、瓷器、铜镜,亲自登岸示好。
土人们见到这些精美物件,戒备渐消。
一位白发老者被簇拥上前,似是酋长。
通过艰难交流,张亮得知此岛确实叫"蓬莱",居民以渔猎为生,偶尔与新罗商船以物易物。
"问他们可愿归顺大唐。
"张亮对通译说。
当通译比划着解释"大唐"是何等强大国度时,土人们面面相觑。
酋长沉思良久,突然用生硬的汉语问道:"可...有...铁器?" 张亮恍然大悟——这些岛民最缺的是金属工具!他立即命人取来十把铁斧、二十把镰刀。
酋长抚摸着锋利的斧刃,激动得胡须颤抖,当即跪地行礼,表示全岛愿奉大唐为宗主。
三日后,当张亮准备启程继续探索时,酋长神秘地拉着他来到一处山洞。
洞中竟堆满了珍珠、玳瑁和一种奇特的紫色染料! "贡...大唐..."酋长结结巴巴地说。
张亮大喜,这可比预期收获丰硕多了!他郑重地留下大唐旌节和一面铜牌,上书"大唐蓬莱州"字样,承诺明年必再来访。
船队继续南下,按海图寻找流求。
途中又发现数个小岛,皆立碑为记。
一个月后,他们终于抵达了那个比蓬莱大得多的岛屿——流求。
与蓬莱不同,流求已有初步政权。
当地酋长听闻大唐来使,率众相迎。
张亮宣读圣旨,赐予印绶,正式设立"流求都督府"。
当地土人进献了硫磺、鹿皮等特产,最令张亮惊喜的是,这里竟有少量懂得汉语的通事! "将军,南边还有大岛,上面的人凶悍善战..."一位通事小心翼翼地告知。
张亮详细记录下这些情报,在流求停留半月后启程返航。
临行前,他留下十名士兵和若干工匠,协助建立都督府,并传授农耕、冶铁之术。
初夏的长安骄阳似火。
李承乾正在御苑凉亭批阅奏章,忽闻内侍急报:"陛下!'云帆使'船队回航了!" "快宣张亮进宫!"皇帝丢下朱笔,霍然起身。
当风尘仆仆的张亮跪呈上航海日志和贡品清单时,李承乾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
随着阅读,他的眼睛越来越亮:"好!太好了!蓬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