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文华焕新

关灯
国子监新落成的藏书楼内,檀香与墨香交织。

    颜师古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卷泛黄的竹简,眉头顿时紧锁——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难辨。

     "大人,这《齐民要术》残卷恐怕..."年轻的校书郎欲言又止。

     "必须救回来。

    "颜师古斩钉截铁,"这是现存最全的农书孤本。

    " 正当众人一筹莫展时,晋阳公主带着几位太医署的医师匆匆赶来。

    "颜大人,试试这个。

    "小公主递上一个青瓷小瓶,"孙爷爷配的药水,或许能显字。

    " 药水轻轻涂抹在竹简上,奇迹般地,那些褪色的墨迹渐渐浮现。

    校书郎们发出阵阵惊叹,颜师古激动得胡须直颤:"公主殿下,这、这真是..." "孙爷爷说,墨中多含铁质,此药能与铁反应显色。

    "晋阳公主眼睛亮晶晶的,"皇兄命我告知大人,太医署愿协助修复医典。

    " 消息传到两仪殿,正在批阅奏章的李承乾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面前摊开的是一份特殊的奏折——秘书监提议设立"典籍院",专司天下文献的搜集、校勘与修复。

     "准奏。

    "李承乾朱笔一挥,"另拨内帑十万贯,用于购置民间藏书。

    " 这个决定在朝中引起不小争议。

    太常寺卿当庭质疑:"陛下,民间杂书多有妄言,岂可滥收?" "卿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祸?"李承乾反问,"百家之言,各有其理。

    传旨典籍院,凡收一书,必抄副本藏于名山石室,以防失传。

    " 随着诏令下达,一场前所未有的典籍搜集运动在全国展开。

    各州县的官道上,常常能看到载满书箱的车队向长安行进。

    典籍院内,数百名抄书匠日夜不停地誊录着那些濒临失传的珍本。

     这日,李承乾亲临典籍院视察。

    院长柳顾言引领皇帝参观新落成的"四库阁"——按经、史、子、集分类的巨型藏书楼。

    最令人惊叹的是阁中设置的"祛湿廊"——工匠们依照阎立德的设计,在墙壁内埋设陶管,通过地下火道循环热风,保持藏书干燥。

     "陛下,这是刚从巴蜀购得的《华阳国志》孤本。

    "柳顾言献宝似地捧出一卷帛书,"还有淮南民间发现的《庄子》残篇,与通行本大异..." 李承乾仔细翻阅,突然在一页停住:"这里记载的炼金术,与将作监最近试验的火药配方竟有相通之处!" "臣这就命人专门辑录此类技艺。

    "柳顾言立即会意。

     离开典籍院,李承乾顺道去了隔壁的弘文馆。

    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译经会"——数十位高僧与儒生正在合作翻译从天竺、波斯带来的佛经和学术着作。

     "陛下请看。

    "主持译经的玄奘法师指着一排排书架,"《瑜伽师地论》已译毕,《因明入正理论》正在校对。

    这些大乘经典,必将光大我佛门。

    " 李承乾注意到角落里几位胡人学者也在忙碌:"那是..." "波斯学者在翻译医书。

    "玄奘解释道,"他们说大食有位叫伊本·西纳的医圣,所着《医典》极为精妙。

    " 皇帝眼前一亮:"速请太医署派人协助翻译!" 回到宫中,李承乾立即召见将作监大匠阎立德。

    御案上摊开着几页刚从典籍院送来的残卷,上面记载着某种"飞车"的构想。

     "阎卿,你看这个设计可行否?" 阎立德仔细研读,越看越惊:"陛下,这构思精妙!若加以改良,或可制成载人风筝..." "朕拨专款给你试验。

    "李承乾叮嘱道,"切记保密,此物或有大用。

    " 与此同时,国子监内正在进行一场变革。

    传统的"九经"课程旁,新增了"实学"一科——包括算术、天文、地理甚至海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