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百货大楼的暖流
关灯
小
中
大
省城中心百货大楼。
这座五十年代落成的苏式建筑,灰黄色的外墙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有些厚重,巨大的玻璃窗透出里面琳琅满目的景象。
门楣上方,“为人民服务”五个鲜红的大字在蓝天下异常醒目。
人流从高大的拱形门洞里进进出出,带着这个时代特有的喧嚣和烟火气。
穿着深蓝、灰黑工装或洗得发白军便服的人们,脸上大多带着一种物质匮乏年代里对商品本能的关注和精打细算的神情。
空气里混杂着新布匹的浆料味、雪花膏的香腻、汗味以及从食品柜台飘来的、极其稀罕的点心甜香。
林阳和苏白薇随着人流走进大厅。
高大宽敞的空间,人声鼎沸。
一排排刷着绿漆的玻璃柜台像棋盘一样纵横排列,柜台后穿着白色或蓝色工作服的售货员们,脸上带着一种混合了职业性疲倦和掌握物资分配权的淡淡矜持。
“人真多。
”林阳下意识地紧了紧棉袄领口,目光扫过拥挤的人群。
他这具身体里属于后世的灵魂,对眼前的景象既感陌生新奇,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亲切怀旧感。
拥挤,却充满了一种笨拙而旺盛的生命力。
“嗯,快过年了,置办年货的人多。
”苏白薇的声音在嘈杂中显得清晰悦耳。
她今天穿了件合身的深蓝色呢子外套,围着一条浅灰色羊毛围巾,衬得肤色愈发白皙。
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沉静地扫视着四周,但林阳敏锐地捕捉到她眉宇间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这位习惯了实验室精密仪器和安静图纸的留苏高材生,显然对这种人头攒动、声音鼎沸的环境,也并非完全游刃有余。
“先去哪?”林阳侧身,替她挡开一个扛着大包裹、急匆匆往前挤的汉子,问道。
“布匹柜台。
”苏白薇不假思索地回答,抬手指向大厅东南角那片色彩相对丰富的区域,“给小雨扯点新布做身衣裳。
小姑娘长个子快,去年的棉袄袖子都短一截了。
”提到小雨,她脸上自然地浮现出柔和的笑意,那点环境带来的紧绷感也悄然散去。
“好。
”林阳点头。
两人并肩向布匹柜台走去。
越靠近,空气中那股新棉布特有的、混合着浆料和染料的味道就越发浓郁起来。
柜台前挤满了人,大多是妇女,伸长了脖子,手指急切地在玻璃柜台上指点着里面一卷卷卷起的布料。
“同志!麻烦把那块蓝底白花的咔叽布拿来看看!” “格子呢!格子呢还有没有?” “灯芯绒!我要墨绿色的灯芯绒!给孩子做裤子耐穿!” 询问声、讨价还价声(尽管明码标价)、布匹被抖开时哗啦啦的响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苏白薇显然目标明确。
她耐心地等前面一位大娘挑完了一块藏青色的斜纹布,才上前一步,对柜台后一位四十多岁、梳着齐耳短发、神情略显疲惫的女售货员说道:“同志,麻烦拿一下那匹枣红色的灯芯绒看看。
” 女售货员抬眼看了看苏白薇,又瞥了一眼她身边站着的林阳(这年头年轻男女结伴逛布匹柜台,含义不言自明),脸上的疲惫似乎淡了些,多了一丝了然的笑意:“枣红灯芯绒?给家里小囡做的吧?这颜色喜庆又耐脏,好料子!”她动作麻利地从高高的货架上抽出一卷布,“啪”地一声抖落在柜台上。
厚实的布料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枣红的底色上有着细密的灯芯纹路。
苏白薇伸出手,指尖在那厚实的灯芯绒上轻轻摩挲,感受着布料的质感和厚度。
她的动作专业而专注,像是在实验室里检验某种新材料的试样。
林阳站在她身侧稍后的位置,目光也落在布料上,心里盘算着:这厚实程度,做件小棉袄外套,冬天肯定暖和。
“嗯,手感不错,挺厚实的。
”苏白薇点点头,抬头问:“多少钱一尺?布票要多少?” “一块二一尺,工业券收一张,布票收三尺五。
”售货员报得飞快。
苏白薇没有犹豫,从随身的挎包里拿出一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红字的塑料票夹,仔细地点出相应的钱和票证递了过去。
动作干脆利落,带着一种知识女性特有的条理性。
售货员接过,在票据本上刷刷几笔开好票,连同找回的零钱一起递回。
林阳下意识地想伸手去接那卷捆扎好的布料,苏白薇
这座五十年代落成的苏式建筑,灰黄色的外墙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有些厚重,巨大的玻璃窗透出里面琳琅满目的景象。
门楣上方,“为人民服务”五个鲜红的大字在蓝天下异常醒目。
人流从高大的拱形门洞里进进出出,带着这个时代特有的喧嚣和烟火气。
穿着深蓝、灰黑工装或洗得发白军便服的人们,脸上大多带着一种物质匮乏年代里对商品本能的关注和精打细算的神情。
空气里混杂着新布匹的浆料味、雪花膏的香腻、汗味以及从食品柜台飘来的、极其稀罕的点心甜香。
林阳和苏白薇随着人流走进大厅。
高大宽敞的空间,人声鼎沸。
一排排刷着绿漆的玻璃柜台像棋盘一样纵横排列,柜台后穿着白色或蓝色工作服的售货员们,脸上带着一种混合了职业性疲倦和掌握物资分配权的淡淡矜持。
“人真多。
”林阳下意识地紧了紧棉袄领口,目光扫过拥挤的人群。
他这具身体里属于后世的灵魂,对眼前的景象既感陌生新奇,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亲切怀旧感。
拥挤,却充满了一种笨拙而旺盛的生命力。
“嗯,快过年了,置办年货的人多。
”苏白薇的声音在嘈杂中显得清晰悦耳。
她今天穿了件合身的深蓝色呢子外套,围着一条浅灰色羊毛围巾,衬得肤色愈发白皙。
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沉静地扫视着四周,但林阳敏锐地捕捉到她眉宇间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这位习惯了实验室精密仪器和安静图纸的留苏高材生,显然对这种人头攒动、声音鼎沸的环境,也并非完全游刃有余。
“先去哪?”林阳侧身,替她挡开一个扛着大包裹、急匆匆往前挤的汉子,问道。
“布匹柜台。
”苏白薇不假思索地回答,抬手指向大厅东南角那片色彩相对丰富的区域,“给小雨扯点新布做身衣裳。
小姑娘长个子快,去年的棉袄袖子都短一截了。
”提到小雨,她脸上自然地浮现出柔和的笑意,那点环境带来的紧绷感也悄然散去。
“好。
”林阳点头。
两人并肩向布匹柜台走去。
越靠近,空气中那股新棉布特有的、混合着浆料和染料的味道就越发浓郁起来。
柜台前挤满了人,大多是妇女,伸长了脖子,手指急切地在玻璃柜台上指点着里面一卷卷卷起的布料。
“同志!麻烦把那块蓝底白花的咔叽布拿来看看!” “格子呢!格子呢还有没有?” “灯芯绒!我要墨绿色的灯芯绒!给孩子做裤子耐穿!” 询问声、讨价还价声(尽管明码标价)、布匹被抖开时哗啦啦的响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苏白薇显然目标明确。
她耐心地等前面一位大娘挑完了一块藏青色的斜纹布,才上前一步,对柜台后一位四十多岁、梳着齐耳短发、神情略显疲惫的女售货员说道:“同志,麻烦拿一下那匹枣红色的灯芯绒看看。
” 女售货员抬眼看了看苏白薇,又瞥了一眼她身边站着的林阳(这年头年轻男女结伴逛布匹柜台,含义不言自明),脸上的疲惫似乎淡了些,多了一丝了然的笑意:“枣红灯芯绒?给家里小囡做的吧?这颜色喜庆又耐脏,好料子!”她动作麻利地从高高的货架上抽出一卷布,“啪”地一声抖落在柜台上。
厚实的布料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枣红的底色上有着细密的灯芯纹路。
苏白薇伸出手,指尖在那厚实的灯芯绒上轻轻摩挲,感受着布料的质感和厚度。
她的动作专业而专注,像是在实验室里检验某种新材料的试样。
林阳站在她身侧稍后的位置,目光也落在布料上,心里盘算着:这厚实程度,做件小棉袄外套,冬天肯定暖和。
“嗯,手感不错,挺厚实的。
”苏白薇点点头,抬头问:“多少钱一尺?布票要多少?” “一块二一尺,工业券收一张,布票收三尺五。
”售货员报得飞快。
苏白薇没有犹豫,从随身的挎包里拿出一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红字的塑料票夹,仔细地点出相应的钱和票证递了过去。
动作干脆利落,带着一种知识女性特有的条理性。
售货员接过,在票据本上刷刷几笔开好票,连同找回的零钱一起递回。
林阳下意识地想伸手去接那卷捆扎好的布料,苏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