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万象新程

关灯
新年的钟声还萦绕在厂区上空,陈氏精密便收到了欧盟重启合作的邀约,随信附上的还有一份“碳中和智能制造园区”联合开发计划。

    陈昊展开泛着墨香的文件,目光扫过“数字孪生工厂”“元宇宙工业应用”等陌生词汇,会议室的落地窗映出他紧锁的眉头。

    老张凑过来,老花镜滑到鼻尖:“这些洋名词,比当年的数控车床还难懂。

    ” 与此同时,北美某科技巨头发布了颠覆性的量子计算架构,宣称能将运算速度提升百倍,瞬间在行业内掀起波澜。

    技术论坛上,关于“陈氏技术是否过时”的争论甚嚣尘上,赵德发的旧部也在暗处推波助澜,散布“中国企业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元件”的谣言。

     陈建国再次站在老机床博物馆,指尖抚过陈列柜里锈迹斑斑的游标卡尺。

    玻璃展柜倒映着他身后全息投影中飞速运转的量子计算机,两个时代的技术在光影中重叠。

    手机震动,李秀兰发来语音:“中午回家吃饭,包了荠菜馅饺子。

    ”熟悉的话语让他眼眶微热,转身时却在墙角发现了孙子陈小川的涂鸦——一幅画着机器人和老机床牵手的画,旁边用拼音歪歪扭扭写着“爷爷加油”。

     研发中心里,陈昊团队正陷入苦战。

    数字孪生系统的建模精度始终无法达标,元宇宙平台的交互延迟问题让模拟生产频频出错。

    “或许我们该换个思路。

    ”陈昊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从土里刨食”的智慧。

    他带着团队走进车间,向操作老式机床的老师傅请教:“怎么用肉眼和手感判断零件误差?” 老技工们起初不解,直到陈昊将他们的经验转化为算法参数。

    当老张演示如何通过听机床的震动声判断切削状态时,年轻程序员突然灵光乍现:“可以用声波传感器采集声音数据,建立机器学习模型!”三个月后,全球首个融合传统工艺经验与AI技术的数字孪生系统诞生,机床的每一次震颤、每一声嗡鸣,都能在虚拟世界中精准复刻。

     量子计算领域的反击同样激烈。

    陈昊摒弃了与西方巨头正面对抗的策略,转而聚焦量子加密通信。

    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量子纠缠特性,研发出“量子密钥动态分发系统”。

    当该系统成功应用于中欧班列的货物追踪,实现零延迟、零泄密的实时监控时,国际半导体协会的质疑声渐渐平息。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