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百家争鸣
关灯
小
中
大
古的着作,才仅仅五千字原文,就是这个原因。
而孔圣人的书,很多都是口述,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来编写。
而那时的识字读书人,基本人人都要读易,百经之首嘛。
而且孔圣人的儒思想,论语等等……也是历朝历代治国为君,为臣的大智慧,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代替了黄老之学,宋朝的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剩下半部论语安天下。
孔圣人的很多灵感都是来源于易经易理,其实他的祖辈在周朝是礼官,很重礼法礼数。
而老子曾担任过,周朝的图书馆管理员,读过很多书,算是位史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懂历史的人,就知道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再犯那些前辈们已经出过的错误。
这句话是陈玥告诉我的,当时听完,就让我豁然开朗,这正是历史能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
有空得问问她,喜欢什么类型的,给她弄个她的理想情人。
而他的弟子荀子,教出了韩非子和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想看这段历史的,去看看大秦赋和秦时明月。
如果有喜欢论语的,读不懂。
推荐两本书《梁漱溟先生讲孔孟》近代的大儒写的。
然后《论语的智慧》曾仕强老师写的。
书里边说的很有趣,很详细。
我听在抖音短视频上听过两次,一次讲孔子的十五志于学,其中的智慧和深意。
二十不愁,年轻人嘛,气盛脾气急躁,未经世事。
三十而立,懂事了,知道不能一直这么浑浑噩噩,该有点正事干了,人生的目标更明确了。
以前听到的故事,一个年轻人去外边闯荡打拼,临走时问村里的老人家,该注意什么,老人送给他一句话,三十岁前不要怕! 年轻人问,三十岁后呢。
老人摇头不语,让他那时再来问。
等过了很长时间,年轻人回来了,老人却不在了。
老人的家人,交给他了一个字条,说是老人家留给他的,上边写着,三十岁后,不要悔! 做了就别后悔,人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很快的,不要留下遗憾。
四十不惑。
这个不惑,不是没有任何疑问了,是对自己所坚持的方向目标,不再疑惑了。
五十知天命,这个天命可能跟我理解的不同,我想的简单了,太浅了,但也不算错,我坚持自己的想法写书。
也学习先辈大贤们的智慧。
将这份传承,带给世人,便是我的任务我的天命。
六十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随时都能知行合一了,我常说的乐观,这个世界很美好。
七十古稀,人生七十古来稀有啊,长寿。
八十耄耋之年mao,die。
九十老童,老人就跟孩童一样,有童心,返璞归真,需要我们照顾。
哭着来,笑着走。
笑声中来,哭声中走。
那百岁呢?人仙呗,人活百岁已和神仙无太多差异,活着就已经是一段历史。
家有百岁老,儿孙就有宝! 阴阳家,五行学说的代表学派。
蓝莹就是按照阴阳家少司命来写的哦。
哇,我要理智,不能太过分,我要专一。
最后给她找个真命之人,来段未了情吧。
然后就说这些吧,太多了,太精彩了,那个时代。
有空可以了解下《春秋》《战国》秦国,楚汉的历史。
所以一部易经,包含的太多,可以说是全了!甚至分散出去,可以分化成万事万物,但本质不变。
这几百个学派,一人一个看法,就造就了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但细细品味,这帮人想表达的都是道法,只不过化简而繁了,分散出更细密的想法了。
其实说的道理都差不多,易经里都能找到。
儒墨兵法道,是百家中最强的几个,剩下的没有研究,等我有空读读司马迁的《史记》再讲吧。
就先把易经,万经之首读完读透。
就什么都理解了,足够知天命了。
不过还是看我写吧,太烧脑!我头发,这三年细细品读此书,已经秃了,掉光了,哎…还好读透了,值得了。
有人对临在,天人合一是误解的,认为我脑袋什么都不想,怎么还能活着呢。
那早上起来散步需要想东西吗?就心无杂念,走好路不就完事了吗。
跟身体临在。
吃饭的时候需要想东西吗?就好好的去享受美味,专心吃饭,与食物临在不就完事了吗。
开车也是,走神就容易出事,人车合一,跟车子临在,专注开车不就好了吗。
其实,心经里有一段失传的文字,“心止抵岸”。
意思就是,此岸即彼岸。
你想到达的地方,其实也就是你想去到的地方。
只需要活在当下,走好每一步就够了。
夜里,开车的人看不到远处的路。
他能看到的,只是他车灯所能照到的地方,就这样走一步看一步。
如果不走出去,永远都不知道,前方的黑暗里,藏着什么样的路。
只有走出去才能到达你想去的地方。
在行驶的途中,是看不到要去的地方的,是看不到黑暗远处的路的,只有不断往前走,走好眼前路,才能越走越远。
这一刻你要关心的就只是,现在你将要走的路。
也就是行动的重要性,不能一直想,准备足够,有自信心,有把握就放手做,别怕,失败了再站起来,错了就找到错误并改正。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不过做事终归还是要有个目标方向的。
这可能就是,百家之争鸣的原因吧,有些东西我能理解认同,学习和借鉴。
但有些东西我不懂,或者说提出不同的意见,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认知的不同,理解的不同吧。
去粗取精,去尾存真。
古为今用,适当筛选。
坚持目标方向很重要,但在过程中活在当下,当事不杂,心无挂碍,努力做好手中的事也是很重要的。
过程和结果都是要经历的,那就都认真对待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到话题。
如果把这世间的美味佳肴,称为‘世味’的话。
我们人人都贪恋世味。
但是仏就把它称为法味。
当你领会了以后,当你尝过了法味之后。
也许自然而然地也就,会把这个世味给放下了。
当你纠结于吃什么的时候,本身就是着了“相”的。
所以这世上懂道理的人很多,但是通道理的却很少。
生活中,总有人拉着别人说,你一定要食素。
认为修行就是要食素,素就等于学道。
这反而让别人很厌恶你。
本身人家是很亲近于这门道法的,却因你的原因,置而远之。
修行本身在于实践。
人若是真正能在生活当中,做到这句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助人为乐,不求回报。
就行了,便足够了。
水滴虽然微弱,渐盈满成大器。
莫轻视小恶,以为无祸殃,防患于未然。
自净其意,莫问前程。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做个好人,行些好事,存点好心,做好自己就已经在修行路上走很远了。
而如果你把它看成形式,甚至去捆绑约束他人,就走歪了。
当你因为学习道法而变的更好,自己改变了,你的家人和身边的人,见到你的改变,慢慢的,周围的人自然而然就会接受了,顺其自然,不必强求。
不可以一棒子打S,认为人家不食素的人,就是不对的,然后你吃了就是对的。
如果过于执着一个结果,那你就已经完全是着了相,魔怔了。
仏魔也只是一线之隔啊。
最后一个,讲一讲斋。
它指的不是菜,我们往往把斋和饭斋和吃斋,斋饭给联系在一起。
就错了,曲解了。
斋实际上指的是戒律,指的是‘过午不食’。
午时是中午十一点,到下午十三点。
古时候的仏弟子会托钵乞食,在沿途的挨家乞讨,化缘,结缘。
他就拄着禅杖,发出铃铃铃的声音,站在人家门口。
讨到什么什么就吃什么,不挑食,主人给什么吃什么,不添麻烦,就算是隔夜的剩饭菜也要吃。
如果只有肉,也得吃。
因为如果不吃,今天就没的吃了,只能饿肚子。
就要等到明天再吃,因为过午不食。
所以延续至今,相沿成习。
其实它真正的名字叫‘持斋’。
坚持的持,而到我们这儿就演变成了吃斋。
又跟素饭斋挂钩在了一起。
所以,斋是戒的本体,是戒律的体现!这就是素,腥,荤,斋的含义。
他们酒也不让喝,知道为什么吗?它是大米做的,谷类的,或者水果发酵,精心酿制而成。
那为什么不能喝呢?因为酒喝多了,喝好了之后会‘妄语’。
胡言乱语,自己原来的心性也会失控,改变。
有的人会说,酒品即人品,一个人和断片了,那时候才是真正的他。
能看出一个人原本的样子。
我却不这么认为!喝酒嘛,开心就好,有朋自远方来,一起举杯邀明月,不亦乐乎。
喝吐了,喝那么难受干嘛,还有下一场呢。
微醺胜买醉,到量咱就停,健康第一。
大家都开开心心的唠会嗑不好吗。
而一个人平时的样子,哪怕不是真正的他,但如果他能做到温良恭俭让,哪怕装的像个好人。
也是不错的,因为懂得自律和自我约束的人,就已经是非常棒了。
谁也不可能把自己的一切,都让别人看尽,糊涂点处着,对谁都好。
最后总结一下,所以吃东西啊,不用太在意吃什么,那样太累。
本意就是让你可以生活的更自然和健康开心。
能管住就持戒和斋,不杀生。
管不住就吃,做好以后承担因果的心理准备,道个歉,诚恳点。
再说点题外话。
有信念仰的人是好事,但不可以太过深入,执着,痴迷。
我见过很多人瞻仰的太魔怔了。
吓人,生活都受
而孔圣人的书,很多都是口述,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来编写。
而那时的识字读书人,基本人人都要读易,百经之首嘛。
而且孔圣人的儒思想,论语等等……也是历朝历代治国为君,为臣的大智慧,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代替了黄老之学,宋朝的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剩下半部论语安天下。
孔圣人的很多灵感都是来源于易经易理,其实他的祖辈在周朝是礼官,很重礼法礼数。
而老子曾担任过,周朝的图书馆管理员,读过很多书,算是位史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懂历史的人,就知道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再犯那些前辈们已经出过的错误。
这句话是陈玥告诉我的,当时听完,就让我豁然开朗,这正是历史能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
有空得问问她,喜欢什么类型的,给她弄个她的理想情人。
而他的弟子荀子,教出了韩非子和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想看这段历史的,去看看大秦赋和秦时明月。
如果有喜欢论语的,读不懂。
推荐两本书《梁漱溟先生讲孔孟》近代的大儒写的。
然后《论语的智慧》曾仕强老师写的。
书里边说的很有趣,很详细。
我听在抖音短视频上听过两次,一次讲孔子的十五志于学,其中的智慧和深意。
二十不愁,年轻人嘛,气盛脾气急躁,未经世事。
三十而立,懂事了,知道不能一直这么浑浑噩噩,该有点正事干了,人生的目标更明确了。
以前听到的故事,一个年轻人去外边闯荡打拼,临走时问村里的老人家,该注意什么,老人送给他一句话,三十岁前不要怕! 年轻人问,三十岁后呢。
老人摇头不语,让他那时再来问。
等过了很长时间,年轻人回来了,老人却不在了。
老人的家人,交给他了一个字条,说是老人家留给他的,上边写着,三十岁后,不要悔! 做了就别后悔,人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很快的,不要留下遗憾。
四十不惑。
这个不惑,不是没有任何疑问了,是对自己所坚持的方向目标,不再疑惑了。
五十知天命,这个天命可能跟我理解的不同,我想的简单了,太浅了,但也不算错,我坚持自己的想法写书。
也学习先辈大贤们的智慧。
将这份传承,带给世人,便是我的任务我的天命。
六十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随时都能知行合一了,我常说的乐观,这个世界很美好。
七十古稀,人生七十古来稀有啊,长寿。
八十耄耋之年mao,die。
九十老童,老人就跟孩童一样,有童心,返璞归真,需要我们照顾。
哭着来,笑着走。
笑声中来,哭声中走。
那百岁呢?人仙呗,人活百岁已和神仙无太多差异,活着就已经是一段历史。
家有百岁老,儿孙就有宝! 阴阳家,五行学说的代表学派。
蓝莹就是按照阴阳家少司命来写的哦。
哇,我要理智,不能太过分,我要专一。
最后给她找个真命之人,来段未了情吧。
然后就说这些吧,太多了,太精彩了,那个时代。
有空可以了解下《春秋》《战国》秦国,楚汉的历史。
所以一部易经,包含的太多,可以说是全了!甚至分散出去,可以分化成万事万物,但本质不变。
这几百个学派,一人一个看法,就造就了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但细细品味,这帮人想表达的都是道法,只不过化简而繁了,分散出更细密的想法了。
其实说的道理都差不多,易经里都能找到。
儒墨兵法道,是百家中最强的几个,剩下的没有研究,等我有空读读司马迁的《史记》再讲吧。
就先把易经,万经之首读完读透。
就什么都理解了,足够知天命了。
不过还是看我写吧,太烧脑!我头发,这三年细细品读此书,已经秃了,掉光了,哎…还好读透了,值得了。
有人对临在,天人合一是误解的,认为我脑袋什么都不想,怎么还能活着呢。
那早上起来散步需要想东西吗?就心无杂念,走好路不就完事了吗。
跟身体临在。
吃饭的时候需要想东西吗?就好好的去享受美味,专心吃饭,与食物临在不就完事了吗。
开车也是,走神就容易出事,人车合一,跟车子临在,专注开车不就好了吗。
其实,心经里有一段失传的文字,“心止抵岸”。
意思就是,此岸即彼岸。
你想到达的地方,其实也就是你想去到的地方。
只需要活在当下,走好每一步就够了。
夜里,开车的人看不到远处的路。
他能看到的,只是他车灯所能照到的地方,就这样走一步看一步。
如果不走出去,永远都不知道,前方的黑暗里,藏着什么样的路。
只有走出去才能到达你想去的地方。
在行驶的途中,是看不到要去的地方的,是看不到黑暗远处的路的,只有不断往前走,走好眼前路,才能越走越远。
这一刻你要关心的就只是,现在你将要走的路。
也就是行动的重要性,不能一直想,准备足够,有自信心,有把握就放手做,别怕,失败了再站起来,错了就找到错误并改正。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不过做事终归还是要有个目标方向的。
这可能就是,百家之争鸣的原因吧,有些东西我能理解认同,学习和借鉴。
但有些东西我不懂,或者说提出不同的意见,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认知的不同,理解的不同吧。
去粗取精,去尾存真。
古为今用,适当筛选。
坚持目标方向很重要,但在过程中活在当下,当事不杂,心无挂碍,努力做好手中的事也是很重要的。
过程和结果都是要经历的,那就都认真对待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到话题。
如果把这世间的美味佳肴,称为‘世味’的话。
我们人人都贪恋世味。
但是仏就把它称为法味。
当你领会了以后,当你尝过了法味之后。
也许自然而然地也就,会把这个世味给放下了。
当你纠结于吃什么的时候,本身就是着了“相”的。
所以这世上懂道理的人很多,但是通道理的却很少。
生活中,总有人拉着别人说,你一定要食素。
认为修行就是要食素,素就等于学道。
这反而让别人很厌恶你。
本身人家是很亲近于这门道法的,却因你的原因,置而远之。
修行本身在于实践。
人若是真正能在生活当中,做到这句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助人为乐,不求回报。
就行了,便足够了。
水滴虽然微弱,渐盈满成大器。
莫轻视小恶,以为无祸殃,防患于未然。
自净其意,莫问前程。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做个好人,行些好事,存点好心,做好自己就已经在修行路上走很远了。
而如果你把它看成形式,甚至去捆绑约束他人,就走歪了。
当你因为学习道法而变的更好,自己改变了,你的家人和身边的人,见到你的改变,慢慢的,周围的人自然而然就会接受了,顺其自然,不必强求。
不可以一棒子打S,认为人家不食素的人,就是不对的,然后你吃了就是对的。
如果过于执着一个结果,那你就已经完全是着了相,魔怔了。
仏魔也只是一线之隔啊。
最后一个,讲一讲斋。
它指的不是菜,我们往往把斋和饭斋和吃斋,斋饭给联系在一起。
就错了,曲解了。
斋实际上指的是戒律,指的是‘过午不食’。
午时是中午十一点,到下午十三点。
古时候的仏弟子会托钵乞食,在沿途的挨家乞讨,化缘,结缘。
他就拄着禅杖,发出铃铃铃的声音,站在人家门口。
讨到什么什么就吃什么,不挑食,主人给什么吃什么,不添麻烦,就算是隔夜的剩饭菜也要吃。
如果只有肉,也得吃。
因为如果不吃,今天就没的吃了,只能饿肚子。
就要等到明天再吃,因为过午不食。
所以延续至今,相沿成习。
其实它真正的名字叫‘持斋’。
坚持的持,而到我们这儿就演变成了吃斋。
又跟素饭斋挂钩在了一起。
所以,斋是戒的本体,是戒律的体现!这就是素,腥,荤,斋的含义。
他们酒也不让喝,知道为什么吗?它是大米做的,谷类的,或者水果发酵,精心酿制而成。
那为什么不能喝呢?因为酒喝多了,喝好了之后会‘妄语’。
胡言乱语,自己原来的心性也会失控,改变。
有的人会说,酒品即人品,一个人和断片了,那时候才是真正的他。
能看出一个人原本的样子。
我却不这么认为!喝酒嘛,开心就好,有朋自远方来,一起举杯邀明月,不亦乐乎。
喝吐了,喝那么难受干嘛,还有下一场呢。
微醺胜买醉,到量咱就停,健康第一。
大家都开开心心的唠会嗑不好吗。
而一个人平时的样子,哪怕不是真正的他,但如果他能做到温良恭俭让,哪怕装的像个好人。
也是不错的,因为懂得自律和自我约束的人,就已经是非常棒了。
谁也不可能把自己的一切,都让别人看尽,糊涂点处着,对谁都好。
最后总结一下,所以吃东西啊,不用太在意吃什么,那样太累。
本意就是让你可以生活的更自然和健康开心。
能管住就持戒和斋,不杀生。
管不住就吃,做好以后承担因果的心理准备,道个歉,诚恳点。
再说点题外话。
有信念仰的人是好事,但不可以太过深入,执着,痴迷。
我见过很多人瞻仰的太魔怔了。
吓人,生活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