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怒壮怂人胆

关灯
如何是好?”里正脸色大变,原地转了两圈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小郎,村口当真只有五人?” 这年头兵贼不分家,村口那几个家伙没进村还可以心存侥幸觉得他们在歇脚,等他们进村开始烧杀抢掠再防备就晚了。

     荀晔点头,“只有五人,都配有环首刀,其中一人带着长戟。

    ” “小郎大恩,某代村民在此谢过。

    ”里正行了一礼便匆匆回屋,很快,屋里三个妇人和两个五六岁的小娃娃都跑了出去,“村口有人,敲锣恐会打草惊蛇,只能出此下策。

    ” 先让家人去通知各家,老人孩子躲屋里关好门,劳力带上趁手武器出来,不拘是钉耙、锄头还是棍子,手边有什么就拿什么。

     近些年兵丁屠村的事情屡见不鲜,他是里正,不至于天真到觉得有士兵在村口守着会是歇脚。

     五个士兵看着不多,但是五人都有兵器,依旧能对村子造成巨大的威胁。

     他们村子只有六十多户人家,青壮都被朝廷募去当兵,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弱妇孺。

     就像他家,两个儿子在外生死不知,只有他和老妻带着儿媳孙儿生活。

     荀晔看着里正匆忙召集村民,以为马上就能带着村中男丁大杀四方,然而等人到齐就傻眼了。

     想象中的壮劳力一个没有,只有二十多个拿着锄头钉耙、和里正一样瘦的皮包骨头的妇人,连和他差不多大的少年郎都没有,除了妇人就只剩下个头还不到他腰间的小孩儿。

     别说出去和披坚执锐的兵丁打了,就是风大一点他都担心把人吹倒。

     李世民幽幽开口,“到处都在打仗,官府豪强招募不到足够的兵丁就会掠捕百姓,百姓当兵是强制还是自愿全看运气。

    ” 很不幸,这个村子并没有那么好的运气。

     老话说的好:贼来如梳,兵来如篦。

     对百姓而言遇见兵比遇见贼更可怕。

     经常有将领打完仗纵容士兵劫掠,一来是发泄情绪,二来是补充物资。

    更有甚者,招兵的之后直接讲好条件,当兵没有饷银,能抢多少就拿多少。

     此法虽伤天和,但极能鼓舞士气。

     李二陛下仗着其他人都看不到他也听不到他的声音,在他们家小憨憨头顶绕着圈儿的说,“密县在洛阳附近,你觉得这儿的村寨经历过多少次征兵募兵?” 朝廷派人募兵动不动就跑到千里之外,为什么?因为周边已经被“招募”干净没得“招”了。

     杀良冒功也是有讲究的,大部队杀良冒功不在乎村里有多少人,五个人凑在一起想杀良冒功肯定会提前探查村里的情况。

     动动那不怎么灵巧的脑袋瓜,如果村里青壮多,区区五个贼兵敢挑这里动手吗? 臭小子虽然不是锦衣玉食长大,但也从未短过吃穿,更没受过颠沛流离的苦,这辈子受过最大的惊吓可能就是见到他们几个阿飘。

     荀氏再怎么受党锢牵连也还是世族,只要没有彻底撕破脸就只有他们招兵买马主动投奔的份儿,没有别人强征到他们头上的道理。

     没有见识过真正的乱世,自然想象不到战火天灾之下民不聊生意味着什么。

     这个村子只是开始,随着战祸蔓延,将来他们会看到更多。

     饥不得食,寒不得衣,生灵涂炭,满目疮痍。

     济世救民不是喊几句口号那么简单,得心里有团火一直烧着,要清醒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李二陛下有很多话想说,但是想想又觉得没有必要。

    孩子总是不听劝的,说的再多也不如亲身经历效果好。

     吃过亏挨过打,然后才能沉下心思考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

     就像现在,臭小子沉没沉下心不清楚,心里的火气肯定烧的特别旺。

     荀晔确实又气又难受,他以为这个村子和老家的村子差不多,早知道情况是这样他就不进村了。

     一打五就一打五,有阿飘陛下看着还能打死他不成? 少年郎握紧拳头,让里正先别行动,等他探探那几个贼兵的深浅再说。

     里正:??? “小郎?危险啊小郎!” 里正大惊,他们村里人少战力弱不假,可他也没想让好心来报信的少年郎替他们去送死。

     听说前不久搬到西山的都是当地的殷实人家,小郎君鲜眉亮眼衣着整齐,一看就是家里宠着长大的,这要是出事了他就是十条命也不够赔。

     荀晔对里正的阻拦充耳不闻,闷声不吭大步往村口走,一边走一边懊恼刚才进村的选择。

     他要是在外头把那几个贼兵解决了,村里人哪还会像现在这样担惊受怕? 荀阿牞,你糊涂啊! 李二陛下再次祭出长枪,“像刚才说的那样,先抢长戟,不会用没关系,看我怎么打一样能打他们个落花流水。

    ” 小憨憨胆气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