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李菊萍作死 不行,她得抽成!

关灯
拜杨倩为师,自然没什么心里为过年做准备。

     直到年二十九看到认购证的最终销量,和字幕上说过的一般无二,她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下去,大手一挥带着弟弟妹妹去了城隍庙买年货。

     本来在叶薇的想法里,年货其实是次要的,家里鸡鸭鱼肉都有,因为年纪辈分都不大,过年也没什么人会来他们家拜年,瓜子花生准备个两斤,自己嗑嗑就算了。

     她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想给自己和弟妹各买一身衣服,过年穿新衣嘛。

     但不知道叶薇是太久没去逛街还是怎么回事,今年的衣服贵的她难以下手,去年过年她还在城隍庙买到了一件一百出头的呢子大衣,今年稍微厚实点的外套就直奔两百去了。

     想每人一身衣服,她手里剩的那点钱全花了都不够。

     而她手里那些认购证说不定要到三月份后才能变现,手里剩的这几百不只是他们姐弟三个的过年费,还是未来一个月的生活费。

     就算每人一件外套,买完接下来一个月他们也有喝西北风的风险。

     所以商量过后,姐弟三个决定放弃衣服,反正他们以前买的衣服都没坏,过年将就一下没问题,等把这一个月熬过去,认购证中签后挣到钱,他们想买几件衣服都行。

     于是一圈逛下来,三人就买了两斤瓜子花生,再加两斤苹果橘子。

     到了除夕这天,姐弟三人穿的都是旧衣服。

     大院里绝大多数人看到他们的穿着后,并没有觉得哪里有问题。

     虽然改开后因为物质日渐富足,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人们开始讲究起了过年穿新衣,但今年不是特殊情况吗? 机械厂经营遇到困难,拖欠了几个月工资不说,每年都有的过节费都停了,原本说好先发一个月工资给大家应急,结果到手现金只有半个月的数。

     那些双职工家庭还好说,两人到手工资凑一凑,也能过个安稳年,但家里有且只有一个工人的就难熬了。

     往年日子再困难,到过年他们都会应景给自己或者孩子买身新衣服,今年别说买新衣,年夜饭上的菜品都舍不得多准备几道。

     所以大院里像叶薇姐弟这样穿旧衣服的不是少数,大家见了发愁都来不及,哪有心思嘲讽别人生活拮据? 但另类也不是没有,比如李菊萍,她在发现叶家姐弟身上穿的是旧衣服后,就没少在他们面前说风凉话。

     说起李菊萍,她这几天过得可谓春风得意。

     那天中午答应帮杜丽和孙勇牵线后,下午她就去找了那亲戚,问他还收不收认购证。

     答案是不收。

     她那亲戚虽然炒了几年股,但一直起起伏伏,总体来说赚的不多,单位又早发不出工资了。

     所以哪怕因为炒股经历对认购证的了解比一般人多,却又因为心里对认购证能不能赚钱这事存疑,一直没能下定决心去买认购证。

     直到那次在饭桌上碰到李菊萍,听到她的抱怨,意识到也许能以低价从她手里收到认购证,才试探着提出了建议。

     第一次销量不佳的新闻出来后,他本来都打消了念头,但李菊萍一直缠着他,他又刚从股市赚了点钱,心里还存了那么点念想,犹豫过后还是答应了。

     可李菊萍再上门,手里拿着十五份认购证,说是随便他开价,可他上午刚以每份二十三的价格从她手里收到了五份认购证,才一个中午过去,价格总不好开得太低。

     而他收了李菊萍的认购证后,心里已经有点后悔,哪还愿意当冤大头继续入手十几份认购证。

     再想到李菊萍的磨人功夫,为了能将她赶紧打发走,他拒绝后说道:“虽然我不准备再收认购证,但说不定其他人愿意要。

    ” 李菊萍一听便问什么人愿意要,问他能不能帮忙牵线。

     但她那亲戚懒得费功夫,便说:“交易所外面有个自由市场,以前很多人会在那里交易股票和过去券,你可以去问一问,说不定有人收认购证。

    ” 为了能顺利打发李菊萍,他还给她画了个详细的地图,免得她到了交易所找不到地方。

     李菊萍又不傻,自然看出了他的意图,确定他真不收认购证,只好带着线路图离开,准备回去后告诉杜丽和孙勇事情没办成。

     什么? 她为什么不去自由市场寻找买家? 答案还不简单吗? 她都不知道证券交易所大门朝哪边开,就算有亲戚给的线路图,找过去肯定也要费一番功夫。

     要是去了能找到买家也就算了,万一费这么大劲找过去,却没人肯收认购证,或者说有人收但价格很低没赚头,她岂不是亏大了? 可到公交站后,李菊萍又想起了当着叶薇面夸下的海口,觉得不能就这么回去。

     多丢人啊! 又想如果她帮杜丽他们把认购证卖了出去,说不定认购证的价格再跌下去,叶薇也会低声下地来求她帮忙。

     到那时候,她开口要租叶家的房子,叶薇能好意思拒绝? 再退一步,要是叶薇不肯向她低头,等她手里的认购证变成废纸,她再把愿意帮忙叶薇却不领情的事往外一说,叶兵叶芳知道了心里能没疙瘩? 到那时候,她再出面分化他们姐弟,岂不是轻而易举? 想七想八后,李菊萍坐上了去证券交易所的公交。

     到了交易所,李菊萍非常顺利地按照亲戚画的线路图找到了自由市场,而市场里的形势比她想象中好不少。

     收认购证的人不算多,只五六七八个,但每个人要的量都不少,几十上百份都能吞下。

     而且认购证销量不佳的新闻才刚见报,价格跌得没那么厉害,每份只比她卖给亲戚的便宜两块钱。

     李菊萍火速跟人敲定交易,然后就坐车回了机械厂。

     到机械厂站下车后,李菊萍本来是想直接去找杜丽和孙勇,告诉他们这个喜讯的,可刚走到六十八号楼下,她心里有了些想法。

     为了帮他们两个牵线,她辛辛苦苦跑了一下午,待会还要再去一趟交易所,来回车费又是一块四,他们两顿饭就想把她给打发了? 这也太便宜他们了! 不行,她得抽成! 等到了杜丽和孙勇面前,李菊萍就跟他们说认购证跌价太快了,上午还能卖二十三呢,下午就降到十八了。

     她费尽口舌,口水都快说干了,她亲戚找的买家才勉强愿意每份加一块钱,以每份十九的价格收他们手里的认购证。

     杜丽听了有些犹豫,她以为才一个中午,认购证价格就算下跌,每份也就比李菊萍上午卖的价格便宜一两块钱,可李菊萍开的价都差四块了,有点超出她的预计。

     孙勇却觉得才一个中午就跌了四块钱,再拖下去赶紧得了,连忙表示同意以这个价格卖掉认购证。

     杜丽见孙勇同意立刻慌了,又有李菊萍在旁边说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点头同意卖掉认购证。

     完成交易后李菊萍在心里算了笔账,她帮两人卖了一共十五份认购证,每份抽成两块,一共抽成三十。

    期间她做了五次公交,每次车费七毛,一共花费三块五。

     最后算下来,就这两笔生意,她净赚二十六块五。

     李菊萍瞬间打开了思路,想既然帮人牵线这么赚,那她能不能一直干下去?然后她就开始忙活起了劝人卖认购证的事。

     只是机械厂的职工们嘴上虽然都说用认购证抵的工资打水漂了,可要说大家心里没存一点念想,那是骗人的。

     所以李菊萍上蹿下跳得虽然厉害,但认购证彻底截止销售前,大院里愿意卖掉认购证的并不多。

     尤其是六十八号楼住着的二十一户,更是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卖了认购证,其中还包括孙勇杜丽两家,以及认购证刚发下来便将其转手的吴家。

     其他住户也不是完全不动心,但看囤了一百份认购证的叶薇巍然不动,心里希望的火苗就迟迟无法熄灭。

     而且李菊萍压价实在太狠了,帮孙勇杜丽卖认购证的时候,她每份还只收两块中介费,到后面帮别人牵线,一份要吞掉六七块钱。

     再加上认购证价格持续下跌,扣掉她的抽成,大院里这些人只能以每份十块出头的价格出手。

     每当有人问认购证价格为什么会跌得这么快,她就会说“我怎么知道,不想卖你找别人啊”。

     如果真以十二三块的价格卖掉认购证,他们一份就要亏十七八。

    反之如果把认购证留在手里等抽签,要是运气好中了,不说能赚钱,回一半的本也不难。

     问题在于要是没中,买认购证的那三十就真打水漂了。

     可想到认购证出手就没有反悔的机会,大院里许多人都难以下定决心。

     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认购证正式截止销售第二天他们就慌了,因为当天《沪市日报》刊登了“认购证仅售出207.7万份”的新闻。

     两百零七万份是什么概念? 上一年沪市常住人口一千三百万出头,每人买一份认购证都能冲出一千多万的销量。

     再退一步,如果每人限购一份认购证,这数据也算过得去,按比例也有近六分之一的人购买了。

     但是!认购证是不限量的啊! 比如叶薇,她一个人就买了一百份认购证! 更不用说沪市好几家单位和机械厂一样,用认购证来抵应发给员工的工资或者奖金,且这些单位基本都人手两份认购证。

     还有那些听说消息,特意从外地赶来的职业股民,他们一出手都是几百上千份认购证。

     这么一算,买认购证的人有五十万都算多的。

     虽然理论上认购证销量越差,中签率就会越高,但已知全年新发行的股票只有十几支,且每支股票发行多少股是未知数,所以就算认购证销量只有两百万,也不能证明中签率一定能高,大家一定能挣钱。

     而大多数人更认可一句话,即人人争抢的不一定是好东西,但没有人抢的绝对不是好东西。

     这则新闻一出,原先那些觉得李菊萍压价太狠,而不肯转手认购证的人都坐不住了,纷纷上门求她帮忙。

     李菊萍也是万万没想到,昨天她上赶着帮人牵线,大家还对她爱答不理的,结果今天一觉睡醒,她就变成香饽饽了。

     从年二十九报纸上市,吴家宾客就没断过。

     那些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