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上药

关灯
王嗣年走在前面。

     慢慢地发现身后的脚步声淡了下去,他转过身来,却发现侄儿低着头在想着什么:“愣着干什么,进来吧。

    ”正好到书房门前。

     自顾地挑了帘子。

     王颂麒终于回过神来,立马跟了上去。

     叔父的书房很是简朴,临窗一张书案,两边是多宝架,放了些书,多是经史子集一类的。

    他经过的时候瞧了一眼,竟发现架子上还放着一本前代的《考工记图》,他犹记得似乎载录的是一些制作工艺。

     想不到叔父还有这等闲情雅致。

     王嗣年坐了下来,下人进来上茶,他便一边问了颂麒考校的事情。

     “先生是极好的,这些时日一直在帮我们改文章……不过,我的却是不够好,先生说承翎跟生宁的文章功底更深厚。

    ”他说着,顿觉十分有压力,又道:“当年父亲科考是十分顺利的,二甲第六名,您更是不用说了……我只是觉着,若我名次太落后,不免堕了王家的声名。

    ” 他是要争前三甲的。

     下人正好上了茶来。

    嫩绿的茶水香气四溢,王嗣年啜了一口:“这是哪里的龙井?”味道甘醇,浓淡适宜。

     侍从道:“是西湖梅家坞的,今年刚采上来,管事的给存了库。

    ”品质是十分好的,只是他们都知道五爷对这些东西不挑,所以便没特意提。

     王嗣年思衬了一下,点了点他,说道:“余下的送去赵家吧……赵溪亭喜欢,省得他总说我给他喝的茶不好。

    ”说罢笑了笑,而后才转头看向颂麒,淡淡地道:“你的心态已经不端正了,若总纠结于旁人,怎么还能专心做自己的事。

    ” 这个侄儿显然是走窄了。

    这般下去,春闱要出大事的。

     王颂麒方才听完叔父吩咐给人送茶,似觉他与那位关系应该很好,正有些走神,忽然听见这么一句话,掌心有些发汗。

    他向来是敬畏叔父的,便是父亲都不曾如此。

     “您说的是,我不该与旁人比这个。

    ”他略微低着头。

     王嗣年看着他,还是长叹了一息:“我不是说这个……”他是希望他能找回本心,不要被自己王氏公子的身份困住,便是名次不够好也没什么。

     “罢了,把你的文章拿过来,我给你看看吧。

    ”王嗣年只觉提点几句便够了,能不能悟透只能靠他自己。

     王颂麒连忙找了出来,递上后便走近了一些,站在叔父身边微微俯身。

    只是方才动作间未曾注意,不知何时袖中的荷包掉了出来,正落在地上。

    水红色绣凤仙花的样式格外抢眼。

     内室安静了一瞬。

     王嗣年也看见了。

     荷包里头的珍珠顺着没有锁紧的缝口滑落出来,刚好掉在王嗣年脚下。

    颂麒正要去捡,没想到另一只手却先他一步拿走了。

     “叔父……我,”他捏着掌心,心跳一下一下,好像变得十分的快。

    他要怎么解释这东西的来历呢。

     光彩莹润的珠子,拿在手上微微转动,似乎是从哪里取下来的,上头有细微的粘迹,还有一点划痕。

    再看那绣了凤仙花的荷包,王嗣年心里就有数了,问他:“是谁家姑娘送的吧。

    ” 王颂麒心里惴惴。

    他在跟赵家议亲,却收了别的女孩儿的东西,这显然是十分不好的。

    可他从小受叔父教导,叔父教他立身要正,所以他也不敢扯谎。

    当下脸憋得通红。

     王嗣年看了他一眼。

     他立时歇了气:“是赵家五姑娘给我的……” 王嗣年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排行。

    他知道赵溪亭的妹妹行六,是他亲自给颂麒牵的线,王夫人也是答允了的。

    只是后来不了了之。

     那五姑娘只能是另一个了。

     他一时无声,将手里的珠子放到了桌案上,面色淡淡地低头去看他的文章。

    只是拿*起来多次,却一点看不下去:“你何时跟五姑娘有了牵扯?”就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何要多问这一句。

     “即便你跟六小姐的事已经作罢,也不该随意收闺阁女子的东西,这不是你应该做出来的事。

    ”他知道自己看不下去。

    啪的一声,将手中的宣本扔在了桌案上,去端桌上的茶水。

     这会儿却是尝不出滋味了。

     又放了回去。

     王颂麒一开始却是吓了一跳,注意力全然在叔父的身上,叔父似乎有些生气……是因为他此行非君子所为吗?而后又立马回过神,瞪大了眼睛:“叔父,您,您说什么?我跟六姑娘的事为何就作罢了?”他的心忽然往下沉。

     王嗣年却什么耐心了:“一个月前我便与你母亲说过此事了,她应当是没告诉你。

    ”说罢拂了拂手:“你先出去吧,我还有事。

    你的文章留在我这里,等我找个时间给你看吧。

    ” 王颂麒却是愣住了。

     怎么会这样呢?他都跟同窗说过了,他要娶赵家六小姐。

    还要再问,却见王嗣年挥手,微微阖上了眼眸。

    显然是不想再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