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出府
关灯
小
中
大
他们正好站在石径旁,两边园中栽了树木,不时落下叶子来。
她刚巧站在那里,肩膀上落了两片绿叶。
赵攸筠忽而想帮他拂开。
只是没想到他刚往前一步,女儿便立刻偏过脸去,往后退了一下。
也不敢看他。
显然是怕他打她的姿势。
他心里忽然一梗,有点堵得慌,说不清的滋味:“你躲什么?”他皱着眉道。
心口堵得梆疼。
见她还是不看他,更气了,拂袖离开。
梧桐树叶纷纷落下,见二老爷走了,梨月这才帮小姐将身上的叶子拂去,低声道:“小姐您不用害怕,夫人在家中呢,老爷不敢打您。
”她显然跟赵攸筠一般以为她还记着那件事,害怕罢了。
熟知她只见小姐静静地看着老爷离去的身影,轻声道:“梨月我没害怕,哥哥已经帮我出过气了……”其实她是故意的,她依然还记恨那天的事。
做出害怕的样子不过是为了给她父亲添堵罢了。
而此刻王家也是灯火通明。
王夫人正在清点明日寿宴要带的东西,看着丫头一一捧上来,手指点着,喃喃道:“两座卧佛,一座彩瓷的,一座青花的,还有一柄玉如意,两方太史砚。
”点完又去另一边看做好的面食寿果,一看做得齐整大方,便挥挥手让人拿去好好装了。
等都忙完后,却从窗下看见儿子匆匆往东边去。
那是他叔父的住处。
看了一眼后问丫头:“这么晚了,颂麒去东院做什么,说不准他叔父都歇了呢,怎么好去打扰。
”觉着儿子有些失了礼数。
想罢摇了摇头,又头疼起来。
微微叹了一息。
丫头过来给她揉眉心,笑道:“夫人怎么叹气呢?” 王夫人靠在美人榻上,皱着眉头道:“咱家老太太说趁着明儿赵家寿宴,让五爷见见林御史家的女儿……这我怎么好安排呢,人家办的宴,女眷都在内宅,不太方便啊。
” “这有什么的,您到时候跟赵家的夫人说和说和,不是就便宜了吗?”丫头想得简单。
王夫人却是不说了。
若是先前颂麒不曾跟赵家的姑娘议过亲,那这事儿好办,说和也容易。
可是前不久才有颂麒这事,怎么好跟人家说这个呢…… 想着想着,便觉十分地累,很快阖上了眼。
丫头也退下了。
. 王颂麒却是到了东院。
他还是从赵承翎那里得知的,明日是赵家的大宴。
他看着承翎向先生告了两日假,就留意了一下,同窗跟他说他是回去参加祖父寿辰的。
承翎不在,先生独独给他看了文章,分明是很好的机会,先生也夸赞他有进益。
可是他鬼使神差地也告了两日假。
究竟是为什么?他也想不明白。
袖中的那粒珍珠硌手一般,他了解自己,他真的是个很在意旁人看法的人。
他想知道赵家到底为何作罢了他们的婚事,是她不愿意,还是赵大人否决的。
他从未被人拒绝过。
从来都是他拒绝旁人。
闷了口气,在屏门后站了一会儿,才让下人向叔父通报。
丫头很快引他进去。
王嗣年像是预料到他会来一般,早已在外间等他了。
他穿了身软缎的里衣,似乎是方才沐浴过,也没特意换,便过来见他了:“你想去赵家?”说罢坐在了书案后的太师椅上,定定地看着他。
王颂麒也不知道叔父怎么看出来的,顿时涨红了脸,低声道:“我想跟母亲一块儿去。
”只是他娘是一定会问为什么的,他不想跟母亲说他想去见谁。
若是叔父同意,他便可以跟母亲说是叔父让他跟着的。
王嗣年顿了顿,自顾自地倒了茶。
颂麒以为是给他倒的,略上前了两步,却不知是叔父自己喝了,并未看他一眼。
他又退了回去。
倒是有些尴尬。
王嗣年淡淡道:“你是想去见谁吧……还不想让你母亲知道。
”他向来了解这个侄儿,总能知道他在想什么。
他想去见五姑娘么。
给他送珍珠的那个女孩儿…… 王璟平生第一次在这种事上犹豫。
这分明是一件很小的事,只是他的侄儿想去见一见心上人罢了,他顺手成全才是对的。
他在犹豫什么呢? 夏日的夜晚越来越燥热,下人早已将书房的隔扇打开了,窗子也支了起来,只是夏夜的风是温柔的,吹进来拂在脸上,他却还是觉得燥热。
中堂站着的颂麒见他不说话,内心有些惴惴不安。
他想去见人家的姑娘,叔父是不是觉得他不庄重了。
他是王家的公子,本该恪守礼数,谨记规矩,却特意告了假从书院回来,想去见一个拒绝他的姑娘。
心跳一下一下,十分地清晰。
额头也有些冒汗。
正在他以为叔父不再说话的时候,却陡然听见一道温和的声音。
“你想去便去吧……只是莫要唐突人家。
”他啜了一口冷茶,掩住了眼底的神色。
颂麒眉色顿时飞舞起来,面上带着笑,向他躬身行了一礼,嘴里喊道:“多谢叔父。
”显然十分高兴。
带着几分少年人的意气。
却是他不会再有的了。
王嗣年看着他离去的身影,心忽而也不平静起来。
既然颂麒要去见她,那他又有什么必要再去呢。
他心情的异动到底是为什么,他又到底在探究什么呢…… 却是想不明白了。
不一会儿,一穿着褐色长衫的侍从走了进来,手里拿了一封信,王嗣年看了他一眼,接过后看罢,目色凝重起来问道:“赵溪亭已经去动身去辽地了么?” 侍从低眉敛目:“不仅是赵大人,还有督察院御史王仪,大学士王贺昌,也都是今日午间得到的诏令,随军立即前往辽东,督抚平叛。
” 室内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桌案上的香炉升起袅袅白烟,如云雾一般,越飘越高,愈飘愈散。
王嗣年静静地坐着,将手中的信纸放在烛火下烧尽。
夜渐渐地深了。
翌日,天还蒙蒙亮,林氏起了大早,便立即去筹备今日的寿宴了。
男宾宴客的正厅,还有女眷所在的花厅,都布上了明亮的灯,昏暗的早晨顿时亮堂起来,来往的仆妇丫头们也都各自领了赏钱,干活的时候脸上也多了几分喜气。
家中很多地方都贴了寿字,梁枋上挂着寿幔。
正厅桌椅早已擦洗干净,仆妇们正在摆放酒具餐具,来来往往,十分忙碌。
林氏顾及到后宅女眷,便让人请了戏班子过来,赵家有现有的戏台,便在离花厅不远处的中堂,很是方便。
此刻已经有人在悬幕布了。
赵明宜从中堂路过的时候正好见一素面生角模样的,正在咿呀念着唱词,似乎唱得是‘琵琶记’,很有几分韵味。
梨月扶着她走在石
她刚巧站在那里,肩膀上落了两片绿叶。
赵攸筠忽而想帮他拂开。
只是没想到他刚往前一步,女儿便立刻偏过脸去,往后退了一下。
也不敢看他。
显然是怕他打她的姿势。
他心里忽然一梗,有点堵得慌,说不清的滋味:“你躲什么?”他皱着眉道。
心口堵得梆疼。
见她还是不看他,更气了,拂袖离开。
梧桐树叶纷纷落下,见二老爷走了,梨月这才帮小姐将身上的叶子拂去,低声道:“小姐您不用害怕,夫人在家中呢,老爷不敢打您。
”她显然跟赵攸筠一般以为她还记着那件事,害怕罢了。
熟知她只见小姐静静地看着老爷离去的身影,轻声道:“梨月我没害怕,哥哥已经帮我出过气了……”其实她是故意的,她依然还记恨那天的事。
做出害怕的样子不过是为了给她父亲添堵罢了。
而此刻王家也是灯火通明。
王夫人正在清点明日寿宴要带的东西,看着丫头一一捧上来,手指点着,喃喃道:“两座卧佛,一座彩瓷的,一座青花的,还有一柄玉如意,两方太史砚。
”点完又去另一边看做好的面食寿果,一看做得齐整大方,便挥挥手让人拿去好好装了。
等都忙完后,却从窗下看见儿子匆匆往东边去。
那是他叔父的住处。
看了一眼后问丫头:“这么晚了,颂麒去东院做什么,说不准他叔父都歇了呢,怎么好去打扰。
”觉着儿子有些失了礼数。
想罢摇了摇头,又头疼起来。
微微叹了一息。
丫头过来给她揉眉心,笑道:“夫人怎么叹气呢?” 王夫人靠在美人榻上,皱着眉头道:“咱家老太太说趁着明儿赵家寿宴,让五爷见见林御史家的女儿……这我怎么好安排呢,人家办的宴,女眷都在内宅,不太方便啊。
” “这有什么的,您到时候跟赵家的夫人说和说和,不是就便宜了吗?”丫头想得简单。
王夫人却是不说了。
若是先前颂麒不曾跟赵家的姑娘议过亲,那这事儿好办,说和也容易。
可是前不久才有颂麒这事,怎么好跟人家说这个呢…… 想着想着,便觉十分地累,很快阖上了眼。
丫头也退下了。
. 王颂麒却是到了东院。
他还是从赵承翎那里得知的,明日是赵家的大宴。
他看着承翎向先生告了两日假,就留意了一下,同窗跟他说他是回去参加祖父寿辰的。
承翎不在,先生独独给他看了文章,分明是很好的机会,先生也夸赞他有进益。
可是他鬼使神差地也告了两日假。
究竟是为什么?他也想不明白。
袖中的那粒珍珠硌手一般,他了解自己,他真的是个很在意旁人看法的人。
他想知道赵家到底为何作罢了他们的婚事,是她不愿意,还是赵大人否决的。
他从未被人拒绝过。
从来都是他拒绝旁人。
闷了口气,在屏门后站了一会儿,才让下人向叔父通报。
丫头很快引他进去。
王嗣年像是预料到他会来一般,早已在外间等他了。
他穿了身软缎的里衣,似乎是方才沐浴过,也没特意换,便过来见他了:“你想去赵家?”说罢坐在了书案后的太师椅上,定定地看着他。
王颂麒也不知道叔父怎么看出来的,顿时涨红了脸,低声道:“我想跟母亲一块儿去。
”只是他娘是一定会问为什么的,他不想跟母亲说他想去见谁。
若是叔父同意,他便可以跟母亲说是叔父让他跟着的。
王嗣年顿了顿,自顾自地倒了茶。
颂麒以为是给他倒的,略上前了两步,却不知是叔父自己喝了,并未看他一眼。
他又退了回去。
倒是有些尴尬。
王嗣年淡淡道:“你是想去见谁吧……还不想让你母亲知道。
”他向来了解这个侄儿,总能知道他在想什么。
他想去见五姑娘么。
给他送珍珠的那个女孩儿…… 王璟平生第一次在这种事上犹豫。
这分明是一件很小的事,只是他的侄儿想去见一见心上人罢了,他顺手成全才是对的。
他在犹豫什么呢? 夏日的夜晚越来越燥热,下人早已将书房的隔扇打开了,窗子也支了起来,只是夏夜的风是温柔的,吹进来拂在脸上,他却还是觉得燥热。
中堂站着的颂麒见他不说话,内心有些惴惴不安。
他想去见人家的姑娘,叔父是不是觉得他不庄重了。
他是王家的公子,本该恪守礼数,谨记规矩,却特意告了假从书院回来,想去见一个拒绝他的姑娘。
心跳一下一下,十分地清晰。
额头也有些冒汗。
正在他以为叔父不再说话的时候,却陡然听见一道温和的声音。
“你想去便去吧……只是莫要唐突人家。
”他啜了一口冷茶,掩住了眼底的神色。
颂麒眉色顿时飞舞起来,面上带着笑,向他躬身行了一礼,嘴里喊道:“多谢叔父。
”显然十分高兴。
带着几分少年人的意气。
却是他不会再有的了。
王嗣年看着他离去的身影,心忽而也不平静起来。
既然颂麒要去见她,那他又有什么必要再去呢。
他心情的异动到底是为什么,他又到底在探究什么呢…… 却是想不明白了。
不一会儿,一穿着褐色长衫的侍从走了进来,手里拿了一封信,王嗣年看了他一眼,接过后看罢,目色凝重起来问道:“赵溪亭已经去动身去辽地了么?” 侍从低眉敛目:“不仅是赵大人,还有督察院御史王仪,大学士王贺昌,也都是今日午间得到的诏令,随军立即前往辽东,督抚平叛。
” 室内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桌案上的香炉升起袅袅白烟,如云雾一般,越飘越高,愈飘愈散。
王嗣年静静地坐着,将手中的信纸放在烛火下烧尽。
夜渐渐地深了。
翌日,天还蒙蒙亮,林氏起了大早,便立即去筹备今日的寿宴了。
男宾宴客的正厅,还有女眷所在的花厅,都布上了明亮的灯,昏暗的早晨顿时亮堂起来,来往的仆妇丫头们也都各自领了赏钱,干活的时候脸上也多了几分喜气。
家中很多地方都贴了寿字,梁枋上挂着寿幔。
正厅桌椅早已擦洗干净,仆妇们正在摆放酒具餐具,来来往往,十分忙碌。
林氏顾及到后宅女眷,便让人请了戏班子过来,赵家有现有的戏台,便在离花厅不远处的中堂,很是方便。
此刻已经有人在悬幕布了。
赵明宜从中堂路过的时候正好见一素面生角模样的,正在咿呀念着唱词,似乎唱得是‘琵琶记’,很有几分韵味。
梨月扶着她走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