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劳而无功

关灯
,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动荡。

     朱棣身披玄色战袍,坐在由四匹白马拉着的朱漆战车上眉头紧锁。

    他望着空荡荡的地平线,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与不甘。

     “传令下去,派出两百探子,务必查明阿鲁台的下落!”他的声音低沉而威严,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

     一时间,数百名骑兵如离弦之箭,向着四面八方疾驰而去,马蹄扬起的尘土在夕阳下形成一片金色的雾霭。

     几日后,探子们终于带回消息。

    他们在草原深处俘虏了几个满脸皱纹的鞑靼牧民。

    这些老人战战兢兢地跪在朱棣面前,用蹩脚的汉语说道:"大汗听闻大明皇帝御驾亲征,不等大军到来,便带着部众向西逃窜。

    " 原来,阿鲁台深知明军势大,更畏惧朱棣的威名,早在明军出塞之时,就已经率领数万部众远遁。

    他派出的几股小股骑兵,不过是用来试探明军虚实的诱饵。

    当得知朱棣亲率数十万大军而来,他毫不犹豫地逃到了达兰纳穆尔河附近,躲进了那里的深山密林之中,说什么也不肯出来迎战。

     朱棣听后,沉默良久。

    他遥望西方,眼神中既有愤怒,又有一丝无奈。

     这位一生征战的帝王,从未想过敌人竟会如此怯懦。

    但他深知,在这广袤的草原上,盲目追击只会陷入被动。

     五月初五,天空阴云密布。

    朱棣站在军帐前,望着远处翻滚的乌云,终于做出决定:"大军转向开平!" 随着号角声响起,几十万大军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在草原上改变了行进方向。

     然而,天公不作美。

    大军刚刚抵达开平,一场倾盆大雨便从天而降。

     冰冷的雨水浇在士卒们的身上,许多人猝不及防,被淋成了落汤鸡。

    草原上的气温本就偏低,经此一淋,不少士卒染上了风寒,军中开始出现咳嗽声和呻吟声。

     朱棣心急如焚。

    他不顾侍卫的劝阻,冒雨巡视各营。

    看着士卒们瑟瑟发抖的样子,这位铁血帝王的眼中闪过心疼之色:"传令诸将,务必妥善安置患病士卒,生火煮姜汤,让每个人都能喝上热汤。

    大军暂驻开平,休整待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帝王的命令迅速传达到每个角落,军营中很快升起袅袅炊烟,驱散了些许寒意。

     在开平休整的日子里,朱棣常常骑着马,带着亲军巡视营地周边。

    这天他行至一处山谷,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惊不已:漫山遍野都是白骨,有的头骨上还插着折断的箭镞,有的骨头上还残留着破碎的衣甲。

    这些白骨,有的是明军将士,有的是蒙古骑兵,他们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望着这人间惨状,朱棣不禁长叹一声:"杜子美有诗言,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铁血帝王的声音哽咽,眼中泛起泪光。

    数百年前,杜甫笔下描绘的唐王朝边疆的凄凉景象,此刻竟在他眼前重现。

     "柳升!"朱棣唤来中军主将,"你率领各营将这些遗骨妥善掩埋。

    入土为安,是朕能为他们做的最后一件事。

    " 柳升领命而去,很快,明军将士们便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挖开冻土,将一具具白骨放入坑中,填土掩埋。

     "传杨荣来见!"朱棣又命人找来内阁大学士。

    当杨荣匆匆赶到时,只见朱棣望着远方,神色凝重:"朕口述,你记录。

    " 细雨中,朱棣缓缓开口,吟出一篇祭文。

    他追忆了这些将士们的英勇,表达了对他们的哀悼,也抒发了自己渴望天下太平的心愿。

    杨荣跪在地上,手中的笔在羊皮纸上快速移动,将这位帝王的心声一一记录下来。

     这一天,是永乐二十二年五月十五。

     雨还在下,天地间一片苍茫。

    那篇祭文的声音,随着风雨,飘向远方,仿佛在向那些沉睡的灵魂诉说着未尽的话语。

     喜欢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请大家收藏:()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