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也先压境·兵锋所指

关灯
流民。

    队伍里夹杂着一万鞑靼后勤兵,大多是老弱妇孺,还有不少个头刚过马腹的孩童,竟被也先强征入伍,当做成人凑数。

    他们穿着不合身的破烂皮甲,背着比自己还沉的干粮袋,在瓦剌士兵的鞭子下蹒跚前行,嘴里哼着改编的民谣:“跟着也先走……走到黄泉路。

    路上有馒头……馒头是石头。

    ”歌词里的绝望,随着风飘出很远。

     有个豁了牙的随军老人,用一支开裂的骨笛伴奏,笛声漏风,呜呜咽咽的,像秋风吹过枯骨,听得人心头发紧。

    队伍里有个高个子孩童,背着母亲绣的平安符箭筒,原本该是五彩丝线绣的雄鹰,此刻却被不知是谁的血染成了黑色,符上的“平安”二字早已模糊不清。

    他每走一步,箭筒就撞一下膝盖,疼得龇牙咧嘴,却不敢哭出声——前几日有个小孩哭着要妈妈,当场被瓦剌士兵用刀柄砸晕,扔在路边自生自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负责督促这支队伍的是也先麾下的千户巴图,此人暴戾恣睢,完全没把河套的哗变当教训,依旧用最残忍的手段折磨鞑靼人。

    见队伍走得慢了,他立刻勒马高喝:“都给我快点!磨蹭的统统喂狼!”话音未落,瓦剌士兵们便掏出马鞭,对着老弱狠狠抽去。

    鞭子抽在棉衣上的闷响、老人的惨叫声、孩童的惊哭声响成一片,瓦剌士兵却看得哈哈大笑,有人甚至比赛谁抽得更准,把鞑靼人当成了取乐的玩物。

     混乱中,一个瓦剌士兵的鞭梢卷住了某老人的白发,他狞笑着猛地一扯,头发连带着头皮被撕下一块,血珠瞬间渗出来,染红了老人的衣领。

    老人惨叫着摔倒在地,枯瘦的手在地上乱抓,却怎么也爬不起来。

    他望着灰蒙蒙的天空,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呼喊:“腾格里看见了……腾格里说,也先快完了!你们这些刽子手,都要遭报应!”巴图闻言大怒,纵马上前,一脚踏在老人胸口,老人的咳嗽声戛然而止,眼睛瞪得滚圆,再也没了气息。

     这凄惨的景象,被明军“夜不收”探马看在眼里,加急送回了宣府。

    朱瞻基连续几日收到密报,对着沙盘上的兵力标注反复核对,终于理清了也先的虚实。

    他指着沙盘对张辅道:“也先的十二万大军,水分大得很。

    真正能战的,只有三部分。

    ” “博罗纳哈勒在河套的一万骑兵,是去年阴山之战存活下来的精锐,算一支。

    ”朱瞻基拿起黑色木牌,放在河套位置,“也先亲率的大同关外三万骑兵,是瓦剌本部的核心战力,算第二支。

    ”他又将另一块木牌放在大同附近,“阿失帖木儿在开平的一万骑兵,虽不如前两支,但也算能打的。

    ” 张辅凑近细看,眉头渐渐舒展:“这么算下来,真正能与我军交锋的,不过五万兵马?” “正是。

    ”朱瞻基点头,语气带着一丝冷嘲,“十二万大军,能战者不足半数。

    剩下的不是被胁迫的牧民,就是老弱孩童,连像样的兵器都没有——探马说,不少人拿着木棍绑刀片,连去年缴获的崩口斩马刀都算好武器了。

    ” 议事厅内的将领们闻言,都松了口气。

    先前听闻十二万大军压境,不少人心里发怵,此刻才明白也先不过是在虚张声势。

    “这等乌合之众,如何挡得住我二十万精锐?”成国公朱勇忍不住道,“殿下,不如我们主动出击,一举击溃也先主力!” 朱瞻基却摇了摇头:“不可轻敌。

    五万精锐骑兵仍是劲敌,何况他们熟悉地形,善长奔袭。

    我们只需守住宣府,耗到他们粮草耗尽,这些被胁迫的部落自会溃散,到时候再聚而歼之,方为上策。

    ”他看向张辅,“老将军觉得呢?” 张辅抚须笑道:“殿下所言极是。

    也先靠胁迫聚兵,军心本就不稳,只要我们坚守不出,他军中的怨气迟早会爆发。

    到那时,不用我们动手,他自己的队伍就先散了。

    ” 窗外的阳光照进议事厅,沙盘上代表明军的红色木牌与瓦剌的黑色木牌对峙,胜负的天平已悄然倾斜。

    朱瞻基望着北方,心中已有了计较——也先的十二万大军看似吓人,实则是沙滩上的城堡,只要明军守住阵脚,等待时机,这场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