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二合一】他错了,错得……

关灯
此时的毓庆宫,姚珍珠正待写第二张大字。

     李宿临行之前还给她留了课业,让她一日写上五六页字,不管好不好看,都攒着回来他来看。

     姚珍珠想趁着今日阴雨绵绵,多写几页出来。

     王婉清在给她煮茶,听澜研墨,边说边笑,其乐融融。

     王婉清看姚珍珠写得认真,不由笑说:“小主做什么都很仔细,便是读书习字,也比旁人用功,瞧这字写得,比之前几日大有进益。

    ” 姚珍珠便顺着话说:“严师出高徒,教习字的穆姑姑认真严谨,每每都点评到位,让我受益匪浅,自要越发努力才行。

    ” 王婉清同听澜对视一眼,相视一笑。

     “那这么说,殿下也是小主师父。

    ”听澜难得打趣一句。

     姚珍珠放下笔,在她脸蛋上拧了一下:“顽皮。

    ” 主仆这边说着,外面风雨更大。

     扑簌雨点打在纹窗上,噼啪作响。

     姚珍珠抬头看了一眼天色,难免有些忧虑:“希望殿下路途顺利。

    ” ————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响,东安门大开。

     李宿率队趁着落日前赶回盛京,在宫门落锁前入长信宫。

     他一路策马急行,未曾考虑春雨,浑身已被雨水打湿,一身劲装紧贴在身上,冰冷沉重。

     待入中门,李宿下马,吩咐九城兵马司将士于外听令,自己则领李宴以及统领张至远步行入宫。

     这次出宫是急差,他未领贺天来,身边只跟了两名亲卫,此时亦步亦趋跟在身后打伞。

     李宿抬头看着微暗天色,微皱眉头:“孤自己来。

    ” 他接过伞,在进后宫前回头看了一眼李宴。

     李宴同他一对视眼,如同斗败的落汤鸡,浑身湿漉漉,就连面容都在春雨中模糊不清。

     “二弟。

    ”李宿唤他。

     李宴抬起头,狠狠摸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认真看向李宿。

     “皇兄。

    ” 李宿等到了李宴的目光,又不去看他。

     他转过身来,只留给他暗色的背影:“李宴,一会儿切忌冲动行事。

    ” 李宴心中一凛。

     他紧紧攥起拳头,哑着嗓子说:“是。

    ” 李宿想起他的性子,心中略微松了口气。

     两人一路前行,穿过鱼跃门,直接来到长寿巷。

     再往前行,便是李锦昶暂居的乾元宫,也是大褚历代皇帝的行宫。

     透过绵延雨幕,可看到乾元宫正殿的重檐,九位脊兽身影缥缈,影影绰绰。

     朱红宫门越来越近,雨也越下越大。

     待行至门前,李宿便看到上监王兆的苍白面容。

     他神态恭谨,执伞候于门外,遥遥冲李宿一拜。

     李宿前进几步,正待直接进入乾元宫,王兆却突然伸出手。

     “殿下,”王兆脸上端着假笑,“殿下,入乾元宫且莫带兵刃。

    ” 李宿脚步微顿,扭头瞥了王兆一眼。

     他一言不发,但眼神却足够冰冷。

     王兆脸上的假笑略收了收,腰上一软,给李宿恭恭敬敬行了礼。

     “殿下,真不能带兵刃。

    ” 李宿习惯佩长剑,这宫里人人都知,即便洪恩帝在时,也不会不让孙儿随身佩剑。

     上一次李宿来乾元宫拜别李锦昶,李锦昶也未命人阻拦,此番倒是颇有些意味深长。

     李宿手中执伞,垂眸看着王兆,最终还是道:“既然父王介意,罢了,取吧。

    ” 他说完便挺身立在那,一动不动。

     王兆哆哆嗦嗦上前,取下他腰间佩剑,又让统领张至远卸去兵器,这才引着三人入宫。

     李宿走在前面,王兆跟在身边,李宿问:“只父王在?” 王兆立即答:“杨大人和高大人也在。

    ” 那便是杨彦之和高敬。

     这两位是阁臣中最年轻的,杨彦之自不必说,是李锦昶的伴读,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感情甚笃。

     高敬是太子第一年主持恩科时钦点的二甲传胪,是坚定的太子党。

     不过他年龄比杨彦之略大一些,也算是大器晚成,前两年才进入文渊阁,成为阁臣。

     这两个人在乾元宫,确实有些意味深长。

     李宿垂下眼眸,伸手在脸上擦了一下,擦掉了刚从发间坠落的水珠。

     冰冷而刺骨。

     明明已是春日,可这一场冰冷春雨,好似把人又拉回隆冬。

     李宿脚下靴子已经湿透,走起来很是费劲,他却丝毫不顾,大踏步往前行。

     不多时,便到了勤政斋前。

     勤政斋独立于乾元宫,位于乾元宫前庭西南角,是洪恩帝于洪恩十年新修的宫室。

     此处共有五间排房,外则有一处花厅,供朝臣待招。

     为保护好祭祖贡品可是不敬大罪,所以李宿一入宫便直奔乾元宫而来,根本没有回毓庆宫更衣。

     他身上依旧穿着奔波了一整日的湿透劲装。

     他身后的李宴和张至远亦然。

     王兆引三人来到花厅,再度拱手:“殿下,太子殿下正在面见朝臣,殿下及宴殿下、张大人且去花厅更衣,稍作休息。

    ” 这一身湿衣裳穿在身上,简直冰冷刺骨,但李宿却未点头,只道:“儿臣犯错在先,不敢舒心惬意,便如此立于门外,等候父王垂训。

    ” 李宿的决定,从来没有任何人能动摇。

     就是太子殿下身边的上监王兆王太监也不行。

     王兆一瞬有些愣神,很快便反应过来,声音带了几分恳求:“殿下,污颜面君,是为不恭。

    ” “儿臣办事不力在先,怎敢松懈放肆?想必父王不会因此怪罪儿臣,也不会因此怪罪皇弟,王大伴,你说是也不是?” 王兆虽一直执伞,但此刻风雨交加,细密的雨水从四面八方涌来,打湿了他苍白的侧脸。

     王兆嘴唇微动,终究是不敢再劝。

     他也终于明白,为何今日换他出来迎太孙殿下,而非太子身边最得意的杨连。

     原来应在这里。

     王兆心中埋怨,却不敢多言,只冲三人行礼,便匆匆进了勤政斋。

     李宴跟李宿便站在屋檐下,安静等待。

     隔着竹帘,李宿突然道:“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① 他声音低沉,吟诗时颇有些雅致端肃,可这句词语义中的悲凉,却让人听了心中悲伤。

     李宴抬起头,看着兄长的背影,总觉得他在意有所指。

     可他不知这一切背后深意,不知今日到底要如何终结,他只能老老实实守在兄长身后,陪伴他一起走完这一条布满荆棘的路。

     李宿声音落下,勤政斋门倏然而开。

     这一次出来请太孙的是杨连。

     杨大伴脸上没有了往日客气淡笑,多了几分冷淡,只对李宿说:“二位殿下一路辛苦,太子殿下请两位殿中一叙。

    ” 李宿只淡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