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一更)
关灯
小
中
大
只有董卓才能有这样的号召力,往河西再奋起一搏,也只有董卓会在这样一个紧要关头,调度两三万兵马打向函谷关。
所以,来人,只能是董卓本人。
这条至关重要的消息,也被曹操快马加鞭,带到了已至函谷关的刘秉面前。
…… 曹昂欲言又止地看向父亲,不知该不该说,他此刻的样子真有几分少见的狼狈,但想到他此行的意义,又忍不住将话收了回去,颇为曹操感到高兴。
眼见曹操又有些尴尬地摸胡须摸了个空,把手放了回去,刘秉也忍不住笑了:“孟德这胡子,丢得倒也值得。
临战之中,军情为先,能先一步知道董卓的动向,都是天大的喜讯。
” “不错!”曹操坦荡地应道,“这胡子割了,还能重新长,把董卓领兵两万有余,当成徐荣带兵一万再度开赴虎牢关,那才有麻烦。
” 别管是不是有陛下亲自带兵、誓师出征,这种惊天差距若是判断失误,丢掉的就不是曹操的胡子,而是士卒的人头。
是这些相信陛下能带着他们打向关中的,士卒的人头! 刘秉甚至在听见曹操汇报的时候,无比庆幸,他把曹操放在了这个最合适的位置。
多疑谨慎的性情,决定了他一定会去亲自查探这份军情。
而办事的不拘小节,又决定了曹操会以这神来一笔的突袭溷厕,来判断军中的人数与领军主帅的身份。
“孟德,你只做个征西校尉,真是屈才了。
”刘秉赞道。
“那么以你看来,我军反击董卓大军应在何处,又应如何布设兵力?我见你对函谷关至茅津渡一带了如指掌,应当已有想法了。
” 曹操一听这后半句便明白,陛下这夸赞里,屈才就是屈才,可没有什么对他戳人痛处的指责,当即笑着答道:“只需要陛下做两件应对之事。
” “说来听听。
” 曹操铺开了舆图,作答道:“如非必要,自茅津渡强行渡河,一定不是董卓的首选,自此地渡河很难不惊动河东守军,此地又是陛下起家之地。
董卓必须承认,陛下在河东的声望,完全能做到全民皆兵。
一旦他在渡河之时被拦截下来,遭受的损失必然不小。
要凭借着这样的兵马重返凉州,调集旧部的同时,防止吕将军来袭,或许……数年前的董卓做得到,如今却仅剩一线希望。
” 董卓已不是当年的英雄豪杰了。
这一线希望,也就是比他在关中被围困至死,好一些而已。
“这只能做后手,或者是前线分散去陛下注意力时的——奇袭。
” 正如先前曹仁所说,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才能做到的。
刘秉点了点头:“也就是说,他现在最多就是准备好了船只,做好了这一路发兵的规划,但不会在这三五日内便付诸行动,朕还来得及即刻传讯河东与并州,让他们有备无患。
这是你说的第一项应对。
” “正是!”曹操将手一指,继续说道,“陛下再看此处。
” 刘秉顺着曹操的手看去,会意道:“崤山?” “继续向前,从茅津渡往东,扑向洛阳,有两条路,北道沿河而行,直至函谷关下,南道自崤山中穿行而过,直至与洛水交汇,进而顺水而下,绕开函谷戍守最严的北段,直抵洛阳,陛下觉得,他会走哪条路?” 刘秉凝眸沉思:“崤山之中道路曲折,不利于大军行进,数日都走不出来,倘若朕先一步收到了他那大军变道的消息,即刻令黑山军赶赴崤山,借助地势迎击董卓的西凉铁骑……” “他会有大麻烦!在山林之中,吕将军这等猛虎之才,都未必能防得住黄巾出身的士卒,更何况是董卓。
”曹操语气笃定。
“所以只要陛下给董卓一点进军的耐心,不要让兵马即刻自函谷关大举压向西面,董卓在权衡利弊之下,走的一定是北路,也会直接送到陛下的面前。
这就是臣要说的第二项应对。
” 等! 等到董卓继续顺着北道往前,来到原本仅有曹操戍守的函谷关下。
董卓以为,他隐藏了兵力,藏起了自己,准备到了关下,给此地的守军一个大惊喜,凭借着人数,自函谷关向南北方向山中延伸的城墙间突围,却不知陛下的大军已至,人数也不下于董卓。
作为守城一方的刘秉,原本就可以付出少于敌军人数的代价,确保函谷关不失,现在人数还占优,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只要不轻率地与对方狭路相逢,正面交战,他就能反过来,给董卓一个惊喜! “此外,”曹操向刘秉道,“臣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 “你说。
” “臣请领一路兵马,先行赶赴函谷关以西的山中,一旦董卓受困关前,便自后方,杀他一个措手不及!” 这话一出,刘秉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却见马超太史慈这些将领大多露出了懊恼之色,遗憾于没能抢先一步开口,申请这份重任。
曹操打眼一瞥,便将这些目光尽收眼底,心中冷哼一声。
他不顾生死,也要探明敌情,可不是为了慷慨地成全其他人的。
哪个位置最能在围剿董卓之时立下大功,他会看不出来吗? 不趁着此刻向陛下分析军情,尽早提出,只怕真要被那些争功上进的年轻人抢了先。
那他的胡子才是真的白剃了…… 刘秉同意了:“好,此事就交予孟德了。
只是这董卓曾数次死里逃生,如今孤注一掷打向洛阳,必已重燃心火,不可小觑,孟德绕后而击,也务必小心。
” 至于其余的人…… “高将军。
” 高顺忽见陛下转回头来,点了他的名字,连忙出列应声。
“你与孟德同去吧。
这函谷关前山谷狭路,本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有陷阵营堵截后方,何愁董卓大军不乱。
”
所以,来人,只能是董卓本人。
这条至关重要的消息,也被曹操快马加鞭,带到了已至函谷关的刘秉面前。
…… 曹昂欲言又止地看向父亲,不知该不该说,他此刻的样子真有几分少见的狼狈,但想到他此行的意义,又忍不住将话收了回去,颇为曹操感到高兴。
眼见曹操又有些尴尬地摸胡须摸了个空,把手放了回去,刘秉也忍不住笑了:“孟德这胡子,丢得倒也值得。
临战之中,军情为先,能先一步知道董卓的动向,都是天大的喜讯。
” “不错!”曹操坦荡地应道,“这胡子割了,还能重新长,把董卓领兵两万有余,当成徐荣带兵一万再度开赴虎牢关,那才有麻烦。
” 别管是不是有陛下亲自带兵、誓师出征,这种惊天差距若是判断失误,丢掉的就不是曹操的胡子,而是士卒的人头。
是这些相信陛下能带着他们打向关中的,士卒的人头! 刘秉甚至在听见曹操汇报的时候,无比庆幸,他把曹操放在了这个最合适的位置。
多疑谨慎的性情,决定了他一定会去亲自查探这份军情。
而办事的不拘小节,又决定了曹操会以这神来一笔的突袭溷厕,来判断军中的人数与领军主帅的身份。
“孟德,你只做个征西校尉,真是屈才了。
”刘秉赞道。
“那么以你看来,我军反击董卓大军应在何处,又应如何布设兵力?我见你对函谷关至茅津渡一带了如指掌,应当已有想法了。
” 曹操一听这后半句便明白,陛下这夸赞里,屈才就是屈才,可没有什么对他戳人痛处的指责,当即笑着答道:“只需要陛下做两件应对之事。
” “说来听听。
” 曹操铺开了舆图,作答道:“如非必要,自茅津渡强行渡河,一定不是董卓的首选,自此地渡河很难不惊动河东守军,此地又是陛下起家之地。
董卓必须承认,陛下在河东的声望,完全能做到全民皆兵。
一旦他在渡河之时被拦截下来,遭受的损失必然不小。
要凭借着这样的兵马重返凉州,调集旧部的同时,防止吕将军来袭,或许……数年前的董卓做得到,如今却仅剩一线希望。
” 董卓已不是当年的英雄豪杰了。
这一线希望,也就是比他在关中被围困至死,好一些而已。
“这只能做后手,或者是前线分散去陛下注意力时的——奇袭。
” 正如先前曹仁所说,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才能做到的。
刘秉点了点头:“也就是说,他现在最多就是准备好了船只,做好了这一路发兵的规划,但不会在这三五日内便付诸行动,朕还来得及即刻传讯河东与并州,让他们有备无患。
这是你说的第一项应对。
” “正是!”曹操将手一指,继续说道,“陛下再看此处。
” 刘秉顺着曹操的手看去,会意道:“崤山?” “继续向前,从茅津渡往东,扑向洛阳,有两条路,北道沿河而行,直至函谷关下,南道自崤山中穿行而过,直至与洛水交汇,进而顺水而下,绕开函谷戍守最严的北段,直抵洛阳,陛下觉得,他会走哪条路?” 刘秉凝眸沉思:“崤山之中道路曲折,不利于大军行进,数日都走不出来,倘若朕先一步收到了他那大军变道的消息,即刻令黑山军赶赴崤山,借助地势迎击董卓的西凉铁骑……” “他会有大麻烦!在山林之中,吕将军这等猛虎之才,都未必能防得住黄巾出身的士卒,更何况是董卓。
”曹操语气笃定。
“所以只要陛下给董卓一点进军的耐心,不要让兵马即刻自函谷关大举压向西面,董卓在权衡利弊之下,走的一定是北路,也会直接送到陛下的面前。
这就是臣要说的第二项应对。
” 等! 等到董卓继续顺着北道往前,来到原本仅有曹操戍守的函谷关下。
董卓以为,他隐藏了兵力,藏起了自己,准备到了关下,给此地的守军一个大惊喜,凭借着人数,自函谷关向南北方向山中延伸的城墙间突围,却不知陛下的大军已至,人数也不下于董卓。
作为守城一方的刘秉,原本就可以付出少于敌军人数的代价,确保函谷关不失,现在人数还占优,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只要不轻率地与对方狭路相逢,正面交战,他就能反过来,给董卓一个惊喜! “此外,”曹操向刘秉道,“臣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 “你说。
” “臣请领一路兵马,先行赶赴函谷关以西的山中,一旦董卓受困关前,便自后方,杀他一个措手不及!” 这话一出,刘秉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却见马超太史慈这些将领大多露出了懊恼之色,遗憾于没能抢先一步开口,申请这份重任。
曹操打眼一瞥,便将这些目光尽收眼底,心中冷哼一声。
他不顾生死,也要探明敌情,可不是为了慷慨地成全其他人的。
哪个位置最能在围剿董卓之时立下大功,他会看不出来吗? 不趁着此刻向陛下分析军情,尽早提出,只怕真要被那些争功上进的年轻人抢了先。
那他的胡子才是真的白剃了…… 刘秉同意了:“好,此事就交予孟德了。
只是这董卓曾数次死里逃生,如今孤注一掷打向洛阳,必已重燃心火,不可小觑,孟德绕后而击,也务必小心。
” 至于其余的人…… “高将军。
” 高顺忽见陛下转回头来,点了他的名字,连忙出列应声。
“你与孟德同去吧。
这函谷关前山谷狭路,本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有陷阵营堵截后方,何愁董卓大军不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