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二更)
关灯
小
中
大
昭姬一般,给她一个机会呢?
任婵面上极力如同往年所做的那样,稳住自己的神情,不可叫人抓住了把柄,心中却已因陛下的话一阵惊悸。
她意识到,自己原本的自救之举,竟并不只是助力她逃脱了险境,还让她得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她觉得时间好像过去了很久,又好像仅仅是一瞬而已,直到那些闪过的想法,都变成了她开口的一句:“若是选择前者,可以先去太学中就读吗?” 她很清楚自己有多大的本事,若是贸然因这份守护汉室的功劳,就成了一位朝廷官员,只会很快因德不配位而被淘汰,但若是能先在太学中学到些什么,总比莽撞地去做要好。
她忐忑地屏住了呼吸,在听到了陛下的答复时如释重负。
“可以。
” “不仅她要去,你们也要去。
” 他望着下方惊骇的长安群臣,仿佛完全不觉自己说出了什么可怕的话,“但不是去那里读书的,而是去那里参加一场为官的考核。
” “董卓之乱,乱起于朝政,既然精简过的朝廷可以运转,又何必墨守成规,非要遵循那三公九卿的旧制呢?” “具体以何种方式变革改动,待回返洛阳后再议,但有一条底线,朕先说在前头。
朕希望,在什么位置上的人,就有什么样的能力,又做什么样的事情。
” 刘秉沉声,说出了自己的结论:“前尘往事,一应翻篇,诸位也当奋力进取,以图通过考验,重回朝堂。
” 这大权在握的君王丝毫也不担心,自己会因此,失去在场这批官员的支持,反而是眼前的这些官员,需要想尽办法来证明自己。
而以卢植看来,眼前的情景,不过是这位陛下,勾勒出了一派百废待兴、竞相上进的景象,又用最坚决的态度,决定了这个王朝未来的命运! …… “可既是百废待兴,那卢公又为何要告老请辞呢?” 或许是因关中这地方给刘协留下了太大的阴影,在听闻可以从长安先一步回返洛阳的时候,刘协毫不犹豫地就向兄长申请了,也在此刻坐在了回京的马车上,向着卢植提出了这个问题。
他并不觉得卢植是怕了这官员考核、务实办事的挑战,因为卢公在请辞之后又向陛下提出,希望将自己八岁的儿子卢毓送入洛阳的学府中,遵照陛下所指点重建的官学一步步栽培长成。
自己怕困难于是让儿子来?不!卢公才不是这样的人。
刘协也不觉得,卢植这是仍然存有希望让他当皇帝的想法。
若非卢公已认了陛下,又怎会在朝堂上,作为老臣的表率,先发出那一句话呢? “我老了……” 刘协被这一句果断的回复,惊得当即抬头,望向了卢植的脸。
马车在崤函道上颠簸,把那窗棂间透出的日光也摇得一晃一晃,从卢植的脑后照得他那鬓边的白发微微发颤,让人在这一眼里,足以看清,他这句“我老了”,说得并不是一句假话。
董卓作乱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让许多人身上都发生了惊天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了急剧衰老的卢植。
不过,这好像仍不是他告老的理由。
卢植用着只有他和刘协能听到的声音,轻声说道:“我老了,有些事情就做不成了,也不想计较那么多。
但说着不想计较那么多,偶尔午夜梦回,又会在想,我这人自年轻时候就以刚直著称,有些话憋在心里也难受,还不如就此退上一步,给自己留一个体面。
再说了,我这告老,又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了,这不是还得去幽州任教吗?” 他说着都有点要被气笑了。
听听那位陛下是怎么说的。
说公孙瓒和刘虞经历了之前的短暂分别,又各有经历,应当能比之前易于磨合。
但他们两个,一个过刚易折,一个怀柔之下稍显怯懦,需要有一个在旁,于必要时候介入的人。
这个人说出的话,还得能同时被两个人听进去。
怎么办?卢植去吧。
之前公孙瓒还觉得,老师偏爱刘备,给人谋个河东太守的位置只管安排刘备上,现在不必有这种遗憾了,给他一个赡养老师晚年的绝佳待遇! 卢植原本是想拒绝的,但刘秉的一句话将他堵了回来。
幽州局势复杂,一旦公孙瓒和刘虞之间的平衡又一次被打破,遭殃的一定是幽州的百姓,卢公难道忍心,看到家乡之人,为战祸所扰,流离失所吗? 中原会在他的治下一步步祓除病根,随后以洛阳为中心,向外延展,但天下疆土广阔,朝廷的官员又需重新遴选,填入那新的制度里,起码这两年间,未必能把手完全伸到幽州。
有些事,还是需留守地方的能臣,多多操心了。
操心啊…… “他还真是一位仁慈的君主。
”卢植有些走神地,又接上了一句话。
先前马车途经弘农的时候,卢植因先获知了某些消息,于是开窗向外看去,也果然见到,有一批士卒运送着粮车,先一步抵达了此地。
那是众筹得来,又并未用尽的军粮,被作为一份稳定关中民心的礼物,分发给了此地的百姓,以防他们因陛下来而又走,以为自己遭到了放弃。
但卢植还从刘秉这里,听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说法。
他说他来到关中,收到的第一份礼物,就是弘农百姓的一支麦穗,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这份用于度过今年冬日的粮食,也是他离开关中前留下的第一份礼物。
这样的一位君主,值得任何人为他赴汤蹈火,为他重建民生,与他齐心兴复天下! 让卢
她意识到,自己原本的自救之举,竟并不只是助力她逃脱了险境,还让她得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她觉得时间好像过去了很久,又好像仅仅是一瞬而已,直到那些闪过的想法,都变成了她开口的一句:“若是选择前者,可以先去太学中就读吗?” 她很清楚自己有多大的本事,若是贸然因这份守护汉室的功劳,就成了一位朝廷官员,只会很快因德不配位而被淘汰,但若是能先在太学中学到些什么,总比莽撞地去做要好。
她忐忑地屏住了呼吸,在听到了陛下的答复时如释重负。
“可以。
” “不仅她要去,你们也要去。
” 他望着下方惊骇的长安群臣,仿佛完全不觉自己说出了什么可怕的话,“但不是去那里读书的,而是去那里参加一场为官的考核。
” “董卓之乱,乱起于朝政,既然精简过的朝廷可以运转,又何必墨守成规,非要遵循那三公九卿的旧制呢?” “具体以何种方式变革改动,待回返洛阳后再议,但有一条底线,朕先说在前头。
朕希望,在什么位置上的人,就有什么样的能力,又做什么样的事情。
” 刘秉沉声,说出了自己的结论:“前尘往事,一应翻篇,诸位也当奋力进取,以图通过考验,重回朝堂。
” 这大权在握的君王丝毫也不担心,自己会因此,失去在场这批官员的支持,反而是眼前的这些官员,需要想尽办法来证明自己。
而以卢植看来,眼前的情景,不过是这位陛下,勾勒出了一派百废待兴、竞相上进的景象,又用最坚决的态度,决定了这个王朝未来的命运! …… “可既是百废待兴,那卢公又为何要告老请辞呢?” 或许是因关中这地方给刘协留下了太大的阴影,在听闻可以从长安先一步回返洛阳的时候,刘协毫不犹豫地就向兄长申请了,也在此刻坐在了回京的马车上,向着卢植提出了这个问题。
他并不觉得卢植是怕了这官员考核、务实办事的挑战,因为卢公在请辞之后又向陛下提出,希望将自己八岁的儿子卢毓送入洛阳的学府中,遵照陛下所指点重建的官学一步步栽培长成。
自己怕困难于是让儿子来?不!卢公才不是这样的人。
刘协也不觉得,卢植这是仍然存有希望让他当皇帝的想法。
若非卢公已认了陛下,又怎会在朝堂上,作为老臣的表率,先发出那一句话呢? “我老了……” 刘协被这一句果断的回复,惊得当即抬头,望向了卢植的脸。
马车在崤函道上颠簸,把那窗棂间透出的日光也摇得一晃一晃,从卢植的脑后照得他那鬓边的白发微微发颤,让人在这一眼里,足以看清,他这句“我老了”,说得并不是一句假话。
董卓作乱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让许多人身上都发生了惊天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了急剧衰老的卢植。
不过,这好像仍不是他告老的理由。
卢植用着只有他和刘协能听到的声音,轻声说道:“我老了,有些事情就做不成了,也不想计较那么多。
但说着不想计较那么多,偶尔午夜梦回,又会在想,我这人自年轻时候就以刚直著称,有些话憋在心里也难受,还不如就此退上一步,给自己留一个体面。
再说了,我这告老,又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了,这不是还得去幽州任教吗?” 他说着都有点要被气笑了。
听听那位陛下是怎么说的。
说公孙瓒和刘虞经历了之前的短暂分别,又各有经历,应当能比之前易于磨合。
但他们两个,一个过刚易折,一个怀柔之下稍显怯懦,需要有一个在旁,于必要时候介入的人。
这个人说出的话,还得能同时被两个人听进去。
怎么办?卢植去吧。
之前公孙瓒还觉得,老师偏爱刘备,给人谋个河东太守的位置只管安排刘备上,现在不必有这种遗憾了,给他一个赡养老师晚年的绝佳待遇! 卢植原本是想拒绝的,但刘秉的一句话将他堵了回来。
幽州局势复杂,一旦公孙瓒和刘虞之间的平衡又一次被打破,遭殃的一定是幽州的百姓,卢公难道忍心,看到家乡之人,为战祸所扰,流离失所吗? 中原会在他的治下一步步祓除病根,随后以洛阳为中心,向外延展,但天下疆土广阔,朝廷的官员又需重新遴选,填入那新的制度里,起码这两年间,未必能把手完全伸到幽州。
有些事,还是需留守地方的能臣,多多操心了。
操心啊…… “他还真是一位仁慈的君主。
”卢植有些走神地,又接上了一句话。
先前马车途经弘农的时候,卢植因先获知了某些消息,于是开窗向外看去,也果然见到,有一批士卒运送着粮车,先一步抵达了此地。
那是众筹得来,又并未用尽的军粮,被作为一份稳定关中民心的礼物,分发给了此地的百姓,以防他们因陛下来而又走,以为自己遭到了放弃。
但卢植还从刘秉这里,听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说法。
他说他来到关中,收到的第一份礼物,就是弘农百姓的一支麦穗,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这份用于度过今年冬日的粮食,也是他离开关中前留下的第一份礼物。
这样的一位君主,值得任何人为他赴汤蹈火,为他重建民生,与他齐心兴复天下! 让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