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滇缅拾荒者

关灯
没人清楚那黑衣人的真名,只知他自称杨柳青。

    明面上,他是个周旋于黑市的买办,却能在各大机关衙门畅通无阻。

    只因他是力行社最早那批骨干。

     抗战烽火初起时,他在沪上四组效力。

    奈何四组业绩惨淡,一纸调令就把他遣到了金陵。

     起初倒也顺遂,青帮的银元金条、沪上商界的资助如流水般汇入,行动经费从不短缺。

    可随着战线节节败退,沦陷区的步步收紧,这些财路就像秋天的树叶般片片凋零。

     资金链断裂的日子,整个系统都在找出路。

    比如滇省的合作社就得了花旗输血,而其他地区只得各显神通:走私、黑市、地下钱庄……杨柳青便是在这时浮出水面,专门揽起这四处奔走的营生。

     山城聘请的飞虎队可不是白干活的主。

    天价佣金不说,还得顿顿供应牛奶咖啡,甚至还要巧克力。

    战时的华夏哪来这些洋货?粤省沦陷后,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血管。

     杨柳青却窥见了其中玄机,他把飞虎队吃腻的罐头换来烟卷,用多余的急救包置换钞票打通关系。

    那些烟卷换来了士兵不要的咖啡糖果,经他倒手就成了黑市上的紧俏货。

     一箱箱黄油、糖果、咖啡、洋烟,甚至奎宁、磺胺就这样沿着他编织的暗网源源不断输向所需的地方。

     在黑市这个江湖里,杨柳青绝非什么了不得的人物。

    比他背景硬、门路野的大有人在。

    倒卖“云土”的,走私汽油的,专营西洋香水、名表、唱片和时装的。

    每一条道都比他光鲜百倍。

    他们住洋楼、喝洋酒,活得风生水起。

     而杨柳青这人,却更像一个滇缅拾荒者。

    别人看不上的破碎电台,他会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拆出还能用的电子管和电池;用过的、沾满血污的纱布,他收集起来,找勐坎村的妇女清洗煮沸、重新晾晒,然后一卷卷收进箱子。

     因此他没少被其他军官嘲笑。

    有人戏谑地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