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走
关灯
小
中
大
自言自语,直到睡过去时,眼珠仍微微颤动着。
十六日,獾郎带着王妃祖氏来到了翠微堂。
父亲给母亲裹了条毯子,在窗前看着雪景。
母亲的眼中绽放出了奇异的光彩,时不时和父亲说一两句话,亲昵无比。
接下来三四天,他每天都来,王妃祖氏则一直留在翠微堂,照料姑氏。
二十日的午后,金乌高悬正中,照在窗前,暖意融融。
母亲留恋地看了他一眼,然后把头靠在父亲怀里,缓缓闭上了眼睛。
獾郎终于绷不住了,跪倒在地,泣不成声。
世上最关心他的人走了,心中空落落的,无依无靠,彷徨不定。
祖氏轻轻握住他的手,泪眼朦胧。
邵勋轻轻看着手中的纸:“化月归来,叩窗相认……” 贞明元年腊月二十日,修容卢氏薨,年六十一。
研究了下称呼问题 本卷121章里面孙媳如何称呼丈夫祖父母的问题,有人提出异议。
古代亲属之中,大体分为父系、母系以及婚媾系。
在书中这一时期—— 孙辈(无论男女)称呼自己的爷爷为:祖父、祖公。
称呼奶奶为:祖母。
王父、王母之类是汉代及之前的称呼,这会已经不是很流行了。
阿翁、阿婆是较为口语化的称呼,使用率可能更高一些,但不够正式。
孙辈(无论男女)称呼自己的外公、外婆为:外祖父、外祖母。
下面是重点,婚媾系称呼中—— 丈夫称呼妻子的父亲、也就是现代的老丈人为:舅、外舅、妇翁,注意,此时其实“丈人”这种称呼出现了,但不流行。
丈夫称呼妻子的母亲、也就是丈母娘:外姑等等。
妻子称呼丈夫的父亲、也就是现代的公公为:舅、大人公之类。
妻子称呼丈夫的母亲、也就是婆婆为:姑、嫜。
这种称呼一直延续到唐代都有,那句诗都听过吧?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这里的“舅姑”就是公公婆婆的意思。
那么妻子自己的姑姑(父亲姐妹)、舅舅(母亲兄弟)怎么称呼呢?同样喊舅、姑。
最后,妻子怎么称呼丈夫的爷爷、奶奶呢?注意,这时候不兴随夫称呼,即丈夫喊自己爷爷叫祖父,妻子是不能跟着喊的。
真正妻子随夫称呼要元代才兴起了。
这个时期我还真没找到记载,只有唐代的称呼:祖舅、祖姑。
而在魏晋以前—— 《礼记》中祖姑的释义:丈夫的祖母。
《礼记·丧服小记》“妇祔于祖姑。
祖姑有三人,则祔于亲者。
” 郑玄注:“谓舅(公公、丈夫的父亲)之母死,而又有继母二人也。
亲者,谓舅所生。
” 这是什么意思呢?即:当丈夫的祖母去世时,妇人需要参与附祭。
如果丈夫的祖母有三位(有继母这种情况,比如王浚一生就娶了四个妻子),则妇人主要附祭于丈夫的亲生祖母。
祖姑还有别的意思吗?有,就是自己祖父的姐妹。
《后汉书》:“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
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
” 来歙父亲叫来仲,娶了刘秀祖父的姐妹为妻。
从这里“祖姑”的两重含义来看,其实和“姑”双重含义是一样的。
姑,既是丈夫母亲(婆婆)的意思,也是自己父亲姐妹(姑姑)的意思。
那么,祖舅呢? 很遗憾,没找到。
《晋书·应詹传》有:“镇南大将军刘弘,詹之祖舅也,请为长史。
” 这里的“祖舅”应当是父亲舅舅的意思,即刘弘是应詹父亲应秀的舅舅。
那么是不是和姑一样,还存在另一重含义呢?不得而知。
而在唐代,则有书仪:“与夫祖父母书,称尊祖舅姑”。
又有敦煌文书:“新妇再拜上言:尊祖舅、祖姑座前:新妇违远经年,旷奉温凊……” 至此,可以确定的结论是—— 祖姑,从汉代到唐代,含义是:1、丈夫的祖母;2、祖父姐妹; 祖舅,晋代有父亲舅舅的意思,唐代有丈夫祖父的意思,至于晋代有没有丈夫祖父的意思,不好说,我倾向于有。
十六日,獾郎带着王妃祖氏来到了翠微堂。
父亲给母亲裹了条毯子,在窗前看着雪景。
母亲的眼中绽放出了奇异的光彩,时不时和父亲说一两句话,亲昵无比。
接下来三四天,他每天都来,王妃祖氏则一直留在翠微堂,照料姑氏。
二十日的午后,金乌高悬正中,照在窗前,暖意融融。
母亲留恋地看了他一眼,然后把头靠在父亲怀里,缓缓闭上了眼睛。
獾郎终于绷不住了,跪倒在地,泣不成声。
世上最关心他的人走了,心中空落落的,无依无靠,彷徨不定。
祖氏轻轻握住他的手,泪眼朦胧。
邵勋轻轻看着手中的纸:“化月归来,叩窗相认……” 贞明元年腊月二十日,修容卢氏薨,年六十一。
研究了下称呼问题 本卷121章里面孙媳如何称呼丈夫祖父母的问题,有人提出异议。
古代亲属之中,大体分为父系、母系以及婚媾系。
在书中这一时期—— 孙辈(无论男女)称呼自己的爷爷为:祖父、祖公。
称呼奶奶为:祖母。
王父、王母之类是汉代及之前的称呼,这会已经不是很流行了。
阿翁、阿婆是较为口语化的称呼,使用率可能更高一些,但不够正式。
孙辈(无论男女)称呼自己的外公、外婆为:外祖父、外祖母。
下面是重点,婚媾系称呼中—— 丈夫称呼妻子的父亲、也就是现代的老丈人为:舅、外舅、妇翁,注意,此时其实“丈人”这种称呼出现了,但不流行。
丈夫称呼妻子的母亲、也就是丈母娘:外姑等等。
妻子称呼丈夫的父亲、也就是现代的公公为:舅、大人公之类。
妻子称呼丈夫的母亲、也就是婆婆为:姑、嫜。
这种称呼一直延续到唐代都有,那句诗都听过吧?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这里的“舅姑”就是公公婆婆的意思。
那么妻子自己的姑姑(父亲姐妹)、舅舅(母亲兄弟)怎么称呼呢?同样喊舅、姑。
最后,妻子怎么称呼丈夫的爷爷、奶奶呢?注意,这时候不兴随夫称呼,即丈夫喊自己爷爷叫祖父,妻子是不能跟着喊的。
真正妻子随夫称呼要元代才兴起了。
这个时期我还真没找到记载,只有唐代的称呼:祖舅、祖姑。
而在魏晋以前—— 《礼记》中祖姑的释义:丈夫的祖母。
《礼记·丧服小记》“妇祔于祖姑。
祖姑有三人,则祔于亲者。
” 郑玄注:“谓舅(公公、丈夫的父亲)之母死,而又有继母二人也。
亲者,谓舅所生。
” 这是什么意思呢?即:当丈夫的祖母去世时,妇人需要参与附祭。
如果丈夫的祖母有三位(有继母这种情况,比如王浚一生就娶了四个妻子),则妇人主要附祭于丈夫的亲生祖母。
祖姑还有别的意思吗?有,就是自己祖父的姐妹。
《后汉书》:“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
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
” 来歙父亲叫来仲,娶了刘秀祖父的姐妹为妻。
从这里“祖姑”的两重含义来看,其实和“姑”双重含义是一样的。
姑,既是丈夫母亲(婆婆)的意思,也是自己父亲姐妹(姑姑)的意思。
那么,祖舅呢? 很遗憾,没找到。
《晋书·应詹传》有:“镇南大将军刘弘,詹之祖舅也,请为长史。
” 这里的“祖舅”应当是父亲舅舅的意思,即刘弘是应詹父亲应秀的舅舅。
那么是不是和姑一样,还存在另一重含义呢?不得而知。
而在唐代,则有书仪:“与夫祖父母书,称尊祖舅姑”。
又有敦煌文书:“新妇再拜上言:尊祖舅、祖姑座前:新妇违远经年,旷奉温凊……” 至此,可以确定的结论是—— 祖姑,从汉代到唐代,含义是:1、丈夫的祖母;2、祖父姐妹; 祖舅,晋代有父亲舅舅的意思,唐代有丈夫祖父的意思,至于晋代有没有丈夫祖父的意思,不好说,我倾向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