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离开前的杂事

关灯
的面庞以及高高隆起的小腹后,邵勋又不想说什么了,更有些心虚——诸葛文豹经常和年纪相仿的公主们一起玩,形同闺蜜,让邵勋总有些罪恶感。

     “你父还得在长安再担一阵子。

    ”邵勋捏了捏她的脸,说道:“待西域事罢,便可入朝了。

    ” “西域还要打吗?”诸葛文豹问道。

     “你不是看过么?”邵勋笑问道。

     诸葛文豹连忙说道:“陛下你让我读的。

    ” 邵勋无言以对。

    确实,还是他搂着诸葛文彪的时候让文豹读的,也就没御史敢来触他霉头,不然一个后宫干政是跑不了的。

    以后为了保护她们姐妹,这些事情还是少做为妙。

     “杨勤大败疏勒一次,其国主胆寒,请降。

    ”邵勋说道:“不过,战事虽毕,尚需镇抚一段时日” 杨勤率军攻疏勒之事发生在二月下旬,原因很复杂。

     其中有南路军李柏劫掠的原因,也有疏勒本身就不情不愿投降的因素,听闻其暗中联络大宛,似有所图,杨勤便不再等了,趁着大雪封山,大宛兵过不来,率军南下,先败疏勒军,复进逼城下。

     疏勒王遣使请降,愿献府库珍藏以及——呃,他心爱的狮子一头。

     杨勤为免迁延时日,决定受降,但要求疏勒王交出蛊惑其造反的王公贵族若干。

     这些其实都是属于西征的余波了,料想今年便可彻底收尾。

     “夏收后就回洛阳。

    ”邵勋又拍了拍诸葛文豹的脑袋,说道。

     怎么回事?发个单章 71章提到了西瓜,怎么好多人都说这时候的西瓜是苦的? 一开始看到一个人说我还没在意,后来发现好几个人都这么说,我有些奇怪,这种冷门知识居然有这么多读者知道,是不是有什么影响力很大的科普文章我没看到过? 事实上我书里虽然写西瓜是唐末五代传入中国,其实可能更早。

     五代后晋时期胡峤在辽国已经发现西瓜,还吃了,并重点描述:“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 回纥就是回鹘。

    回鹘汗国灭亡之前,一直控制着契丹,并派述律部管理他们。

     契丹破回鹘,当是摆脱他们统治的时候,那就更早了,在唐中后期,也就是8XX年。

     以牛粪覆棚而种,显然是一种很金贵的食物,有冬瓜那么大,看样子也不是什么野西瓜,胡峤明确说“味甘”,难道我对“甘”这个字理解有误? 南宋《松漠纪闻》:西瓜形如扁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岁则变黄,其瓞类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

     提到了味道似甜瓜,显然不是很多人说的近两三百年才甜吧? 书中此时离唐朝还有五六百年,确实有可能没那么甜,但我写这段时思考了一下,觉得应该不至于是苦的,只是微甜。

     然后我就震惊了,怎么回事?怎么都言之凿凿说这时候西瓜是苦的?这玩意被人类发现几千年了吧?都从非洲传到中亚了,还是苦的? 我确实没有证据说南北朝时的西瓜不是苦的,但五代时期很明显已经是甜的了,南宋时则和甜瓜一样甜,都是当时人记录的。

     你们说的什么文艺复兴时期或近两三百年才甜是哪里的说法?欧洲人的记录吗? 但……五代时胡峤和南宋洪皓的也是记录啊。

     有没有一种可能——中国人运气好,很早就培育出甜的西瓜了? 或者其实公元后的西瓜都已经是甜的了,只不过一开始不太甜,越往后越甜? 又或者我们对甜的标准不一样?但怎么也谈不上苦吧? 最后,我又上逼乎查了下,看看有没有大神提这事,结果还真有线索—— 以色列农业研究组织园艺学家HarryS.Paris推测:西瓜在公元后数百年时间里才开始逐渐变甜,理由是公元2世纪末(东汉末年)的希伯来语古籍以及公元6世纪(南北朝)的拉丁语古籍,均把西瓜与石榴、无花果和葡萄等带有甜味的水果归为一类。

     你们真是吓了我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