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筚路蓝缕

关灯
!” 几个妇人蹲在井边青石上捶打衣衫,木杵声沉闷,水花溅湿了她们的麻布裤脚。

     她们一边捣衣,一边看着不远处大树下的某位老者。

     老者穿着凉衫,身边已经围上了那群孩子。

     他笑眯眯地给所有孩子各分了一枚野果,然后说道:“方才那句谣谚都学会了吗?” “学会了。

    ”孩童们齐声应道。

     “好孩儿。

    ”老者笑道:“今日便教你们一首新的。

    其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 孩童们一边吃着果子,一边稀稀拉拉跟着朗诵。

     “大王,那便是原慕容皝的燕国中尉郑林了,青州北海人。

    ”裴满介绍道。

     “原来是他。

    ”邵裕恍然。

     他早就听闻郑林在青州名气很大,乃有名的饱学之士,后为曹嶷所逼,被迫渡海北上,避乱辽东,为慕容廆、慕容皝父子两代赏识。

     他封建辽东后,得知郑林隐居于平郭,于是两次征辟,郑林都以年事已高为由拒绝了。

    没想到啊,这老头精神看起来不错,还在乡间与孩童嬉戏。

     “不要打扰他。

    ”邵裕对左右说道:“郑公乃长者,能在乡间教授汉、鲜卑、乌桓孩童,是他们的福分。

    离开之前,遣人送去粮肉布帛,你们看着准备。

    ” “是。

    ”裴满应下了。

     邵裕又看了眼郑林与孩童们教学之处,转身离开了。

     ****** 风过平野,麦浪低伏。

     田埂上艾草已深,野蔷薇在沟坎边开得艳丽,香气混着泥土、畜粪和新鲜麦草的味道,浓烈无比——这是典型的农牧混合地带乡村的味道。

     远处,不知谁家的犁铧正切开黑油油的生荒,发出沉闷的“嗤啦”声。

     日头渐渐西斜,夕阳泼洒下来,给汉家的土坯院墙、鲜卑毡帐的圆顶、麦场上散乱的石碌、圈里反刍的牛羊都镀上了一层温润的毛边。

     村道尽头,一匹快马踏着烟尘奔来,马上的驿卒裹着风尘,马蹄声碎,敲打着这个正在逐渐捏合成型的新世界——这辽东一隅,胡腔汉调,犁痕蹄印,麦浪腥草,新井旧谣,在六月的熏风里,正笨拙而顽强地彼此融合、生长着。

     溪流畔,一位挽袖汲水的妇人偶一抬头,望见驿马扬起的烟尘,忽地问邻家胡妇:“阿姐,可是州里的文牒又到了?” 那胡妇正用力绞着湿衣,闻言咧嘴一笑,露出微黄的牙齿,用怪异的腔调生涩回应道:“管他甚牒!咱的糜子灌浆,羊羔长膘,才是正经。

    ” “也是。

    ”妇人笑了,直起腰看着奔马远去的驿卒,良久才收回目光。

     驿卒用高超的骑术控扼着马匹,即便是乡间小路,亦不曾稍减马速。

     很快,他听到了山梁后密集的金鼓之声。

     送惯了信的他知道,燕王一有空就操练士卒,哪怕身边只带着百人,也会得空就练,丝毫不懈怠。

    而也正是有燕王这等英雄人物在,高句丽等辈才不敢造次。

     驿卒转了一个圈,绕过一片树林后,见到了前方的车马和一顶挨一顶的帐篷。

     侯莫陈参上前拦住了驿卒,问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