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舅甥

关灯
“有田无人,是何道理?”濛濛细雨之中,姚弋仲一步一滑地走在田埂上,嘴里念念叨叨。

     儿子姚襄跟在一旁,随时准备搀扶。

     他并没有捞到幕职,没人给他发俸禄,纯粹是跟在父亲身边历练的,顺便在太子跟前混个脸熟,以后一旦被想起来,兴许就是机会。

     今天是四月初三,他们来到颍阴县好几天了,一直在丈量土地,清理户口。

     只不过,田还在,人却没多少了。

     “父亲有所不知,昔年南渡的荀氏族人不少,遍及扬州、荆州。

    这几年又有部分荀氏子弟南下,建立庄园。

    将颍阴老宅的庄客送过江,短时间内养一养并不困难。

    亲族之间相互借些粮食、种子、农具、耕牛,几年后慢慢偿还就是了。

    ”姚襄扶住姚弋仲的手臂,跃过一条水渠,说道。

     姚弋仲甩开了儿子,不满道:“我还没老呢。

    天子都没我生的孩儿多,要你扶?今年再给你添点弟弟妹妹。

    ” 姚襄哑然失笑。

     前方响起了“哚哚”的声音,姚襄抬头望去,却见一名小史带着两名军士在钉木桩。

     每一根木桩上都刻有字,代表着每一家田地的分界。

     颍阴荀氏带走了大部分人,留下了一些家口较多——其实是老弱妇孺较多——或身体不够强壮的民户。

    他们都被分了地,一个个喜气洋洋,千恩万谢。

     剩下的地怎么办呢?呵呵,有地还怕没人?邻近的左骁骑卫、左金吾卫大把人想过来,甚至稍远一些的右骁骑卫、左飞龙卫、左右羽林卫也有人想过来。

    没办法,家里人太多,能到颍川分地就偷着笑吧。

     “地契收好,总四十六亩又二十步,可传诸子孙后代。

    ”小史登记完毕后,地契一式两份,一份交予民家,一份带回去上交到录事参军温毅那里汇总,同时也顺便为太子宣扬一下名声,只听他继续说道:“此乃覆田劝农使、太子瑾的恩德,莫要忘了。

    ” “太子大恩,没齿难忘。

    ”得了地的民家按照旁人教导,大声喊道。

     “太子大恩,没齿难忘。

    ”声音一阵连着一阵,传出去很远。

     姚弋仲停下脚步,默默看着,最后在儿子面前感慨了一句:“天子给了殿下施恩的机会,真是不错。

    这把年纪了,控制住猜忌可不容易。

    ” “父亲你就少说两句吧。

    ”姚襄左右看了看,劝道。

     姚弋仲哂笑一声,不说话了。

     又走了一阵后,前方道旁出现了一支车队,在泥泞中冒雨前行。

     正中一辆车上,某中年男子掀开了车帘,四下扫视,与姚弋仲视线对上后,笑着拱了拱手,但没有下车,而是继续前行。

     姚襄不认识此人,暗暗猜测应是荀家的某人。

     姚弋仲也没说话,对其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了。

     身为左司马的他为何来到颍阴?不就是害怕出意外么?太子有东宫二卫,他也带了五百南安羌兵过来,自掏腰包,朝廷只需供给饭食即可。

    这么多人压在这里,荀氏在军事层面是翻不起大浪的。

     至于政治层面的后果,姚老羌管不着,那是天子和太子的事情,他们很显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