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江南春早,桃记飘香
关灯
小
中
大
暮春的江南总裹着层化不开的水汽,天还没亮透,青石板路上就洇着浅淡的湿意,偶尔有早起的水鸟掠过河心,翅尖扫过水面,溅起的涟漪要好久才会散。
苏软桃就是被这阵鸟叫惊醒的,她揉了揉眼睛坐起身,窗外的天光刚爬上窗棂,把木桌上那只缺了口的粗瓷碗照得泛着暖光。
这是她在江南小镇的第三个春天,自母亲走后,“桃记小馆”就成了她的家。
小馆开在河岸边,门口挂着块褪色的木招牌,上面“桃记”两个字还是母亲在世时亲手写的,笔画间带着点女子的娟秀,风吹过的时候,木牌会跟着吱呀晃,像在跟她打招呼。
苏软桃趿着布履走到灶房,先掀开灶上的铁壶,往里面添了半瓢井水——母亲说过,煮面的水要够清,才能衬出汤底的鲜。
她个子不算高,踮着脚才能够到灶台上的面缸,指尖沾了点雪白的面粉,轻轻蹭在鼻尖上,倒像沾了团小云朵。
今天要做的是桂花糕,得用去年秋天晒好的干桂花,她从橱柜最上层翻出个陶罐,揭开盖子时,清甜的桂花香立刻漫了出来,这是母亲留下的最后一罐桂花,她省着用,到现在还剩小半罐。
揉面的时候,苏软桃的手腕会跟着节奏轻轻晃。
母亲以前总说她揉面的样子像在跳舞,掌心的力道要匀,不能太急,不然面醒不透,蒸出来的糕会发僵。
她把面团搓成条,再切成小块,每个小块都要揉成圆球状,然后用掌心轻轻按扁,中间夹上点豆沙馅——这是小镇老人们最爱的口味,甜而不腻。
蒸笼架在灶上,火要烧得温,苏软桃蹲在灶前添柴,火光映着她的侧脸,睫毛长长的,垂下来时在眼下投出片浅浅的阴影。
“软桃丫头,开门咯!”门外传来张阿婆的声音,带着江南人特有的软糯腔调。
苏软桃赶紧擦了擦手上的面粉,跑过去开门,晨光里,张阿婆提
苏软桃就是被这阵鸟叫惊醒的,她揉了揉眼睛坐起身,窗外的天光刚爬上窗棂,把木桌上那只缺了口的粗瓷碗照得泛着暖光。
这是她在江南小镇的第三个春天,自母亲走后,“桃记小馆”就成了她的家。
小馆开在河岸边,门口挂着块褪色的木招牌,上面“桃记”两个字还是母亲在世时亲手写的,笔画间带着点女子的娟秀,风吹过的时候,木牌会跟着吱呀晃,像在跟她打招呼。
苏软桃趿着布履走到灶房,先掀开灶上的铁壶,往里面添了半瓢井水——母亲说过,煮面的水要够清,才能衬出汤底的鲜。
她个子不算高,踮着脚才能够到灶台上的面缸,指尖沾了点雪白的面粉,轻轻蹭在鼻尖上,倒像沾了团小云朵。
今天要做的是桂花糕,得用去年秋天晒好的干桂花,她从橱柜最上层翻出个陶罐,揭开盖子时,清甜的桂花香立刻漫了出来,这是母亲留下的最后一罐桂花,她省着用,到现在还剩小半罐。
揉面的时候,苏软桃的手腕会跟着节奏轻轻晃。
母亲以前总说她揉面的样子像在跳舞,掌心的力道要匀,不能太急,不然面醒不透,蒸出来的糕会发僵。
她把面团搓成条,再切成小块,每个小块都要揉成圆球状,然后用掌心轻轻按扁,中间夹上点豆沙馅——这是小镇老人们最爱的口味,甜而不腻。
蒸笼架在灶上,火要烧得温,苏软桃蹲在灶前添柴,火光映着她的侧脸,睫毛长长的,垂下来时在眼下投出片浅浅的阴影。
“软桃丫头,开门咯!”门外传来张阿婆的声音,带着江南人特有的软糯腔调。
苏软桃赶紧擦了擦手上的面粉,跑过去开门,晨光里,张阿婆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