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临时“报丧台”。

关灯
注。

    那幅画面,在这荒芜的官道上,显得格外珍贵而脆弱。

     沈砚的目光在他们身上停留片刻,眸色深沉,看不出情绪,只是握着缰绳的手指微微收紧了些。

     “快!再走三里就能歇脚!”官差陈进虎骑在马上,声音嘶哑地催促着。

    孩子们的讨论声停止了,队伍里开始窃窃私语,话题转向了对前方歇息地和未来命运的担忧。

     “听说汝阳府的林知州是个好官……” “再好也没用!城门关了,流民根本进不去!” “可咱们是奉朝廷告示去京畿道的,说不定能放行?” “对啊,就算不能进城,最差也会提供粥水的吧。

    ” 村民们低声议论着,心里既期待又害怕。

     又走了三里路,终于到了今晚的宿营地。

     破败的驿站孤零零立在旷野上,土墙剥落,门口悬着一盏风灯,灯罩裂了缝,火光被夜风吹得东倒西歪。

     五天前,十八个村子合成一条长龙,如今这条长龙歇在了这个荒野驿站的外围。

     每晚扎营后,各村的里正们就会和随队的官差低声汇报村里的情况,谁掉队了,哪家谁死在路上了,每天都是有记录的。

     今夜依旧到了报数的时间,随队官差陈进虎提着铜锣,沿营地走一圈,锣边一敲,里正们便佝偻着身子,从各自火堆后钻出来,聚到驿站那半截土墙根下。

     土墙根成了临时“报丧台”。

     风卷着火星子,吹得人脸发疼,却也把声音传得老远。

     三洼地的里正赵老七,先开了口,他嗓子像被沙子磨过: “陈爷,咱们村……又少一口。

    李二嫂昨夜咳得厉害,今晨一摸,凉了。

    ” 他摊开掌心,是一枚被咬掉半边的观音土饼,“就剩这,娃子还舍不得扔。

    ” 坪山村的里正孙驼背,把旱烟锅往墙根一磕,烟灰簌簌落。

     “老刘头今儿清早走的。

    临了拉着我手,说‘孙哥,埋深点儿,别让狼刨了,我怕疼’。

    我点头,可哪有力气给他挖深坑?只够半尺土。

    ” 他说着,眼圈在火光里红得吓人。

     柳条湾的里正周瘸子,把空水囊倒过来,只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