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招贤令
关灯
小
中
大
门。
” 刘据道,“人皆如此,他能想到你,说明他心里有你。
” 杜延年点点头,却不知说什么。
两人相对无言,杜延年怎能看不出来太子有心事,问道,“殿下何以忧色甚重?” 刘据叹了口气,把朝堂上提议被冷落的事说了,杜延年道,“殿下找错人了。
” 刘据一愣,“何解?” 杜延年道,“殿下心怀万民,可是真能体民之苦的,怎么可能是朝堂上那些人?” “政纲自上而下,最终结果如何,布政者并不完全知晓。
” 刘据对此深有同感,但他身为太子,接触民间的机会少得可怜,实情究竟怎样,除了听下级官员上报之外,就只能靠猜。
杜延年继续说道,“殿下若想真正了解民意,何不从民间召才学之士到京城来,一问便知。
” 刘据眼睛一亮,“幼公此言甚合我意!问民间疾苦……就以问民间疾苦为名,由各地推举贤德文学之士入京!你来为本宫操办此事。
” 杜延年俯首道,“臣领命!应该按什么规条选人,请殿下示下。
” 刘据想了想,“代表面要广一些,要那些真有才学,又心怀家国,明事理,通人事,知始终,敢说话的人,不在乎多。
” 杜延年提笔把他说的要求一一记下,“殿下稍坐,臣草拟一个章程呈给殿下。
” 他的效率极高,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篇近千字的诏文草稿便写完了。
刘据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赞道,“幼公真乃大才,就按你写的办。
” 杜延年写的比刘据想的还要完整清晰,诏令民间举荐贤良饱学之士入京,太子要亲自问查民间疾苦,同时要问策于民。
选人的标准有两个,所谓贤良,要求是那种明国家之大体,通人事之始末,通正言直谏的人,他又加上一条“豪庶民”,也就是有钱的商贾;至于文学之士,则必须要精通经史,肯读书,会读书的人。
因为是要问策,他没有把底层庶民加入。
见太子没有反对,杜延年松了一口气,“殿下若无异议,臣便重新行文,撰写正式诏告。
” 朝廷上发生的
” 刘据道,“人皆如此,他能想到你,说明他心里有你。
” 杜延年点点头,却不知说什么。
两人相对无言,杜延年怎能看不出来太子有心事,问道,“殿下何以忧色甚重?” 刘据叹了口气,把朝堂上提议被冷落的事说了,杜延年道,“殿下找错人了。
” 刘据一愣,“何解?” 杜延年道,“殿下心怀万民,可是真能体民之苦的,怎么可能是朝堂上那些人?” “政纲自上而下,最终结果如何,布政者并不完全知晓。
” 刘据对此深有同感,但他身为太子,接触民间的机会少得可怜,实情究竟怎样,除了听下级官员上报之外,就只能靠猜。
杜延年继续说道,“殿下若想真正了解民意,何不从民间召才学之士到京城来,一问便知。
” 刘据眼睛一亮,“幼公此言甚合我意!问民间疾苦……就以问民间疾苦为名,由各地推举贤德文学之士入京!你来为本宫操办此事。
” 杜延年俯首道,“臣领命!应该按什么规条选人,请殿下示下。
” 刘据想了想,“代表面要广一些,要那些真有才学,又心怀家国,明事理,通人事,知始终,敢说话的人,不在乎多。
” 杜延年提笔把他说的要求一一记下,“殿下稍坐,臣草拟一个章程呈给殿下。
” 他的效率极高,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篇近千字的诏文草稿便写完了。
刘据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赞道,“幼公真乃大才,就按你写的办。
” 杜延年写的比刘据想的还要完整清晰,诏令民间举荐贤良饱学之士入京,太子要亲自问查民间疾苦,同时要问策于民。
选人的标准有两个,所谓贤良,要求是那种明国家之大体,通人事之始末,通正言直谏的人,他又加上一条“豪庶民”,也就是有钱的商贾;至于文学之士,则必须要精通经史,肯读书,会读书的人。
因为是要问策,他没有把底层庶民加入。
见太子没有反对,杜延年松了一口气,“殿下若无异议,臣便重新行文,撰写正式诏告。
” 朝廷上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