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千亿合同,震惊江城
关灯
小
中
大
在江城国际会展中心三楼的会议厅内,中央空调将室内温度精准调控至二十四摄氏度。
然而,林峰掌心渗出的汗水,还是浸湿了定制西装的袖口。
他面前的全息投影正循环播放着“云端大厦”的概念设计图。
这座高达五百二十八米的未来建筑,将成为江城新区的标志性建筑,项目总投资高达一百二十七亿元。
此时,会议厅内坐着江城建设局局长张启明、发改委副主任李建国等十七位评审委员,以及另外三家竞标企业的代表。
“林总,”张启明推了推金丝眼镜,其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宏图伟业工程公司在过去三年里没有任何大型项目的经验,且负债率高达六百七十%,请问贵公司凭借什么来承接这个项目?”他的问题如同一记重锤,打破了会议厅内的寂静。
林峰并未直接回应,而是抬手激活了手腕上的系统终端。
刹那间,整个会议厅的灯光暗了下来,唯有中央舞台升起一座三米高的全息建筑模型。
云端大厦的细节被放大至毫米级别,从玻璃幕墙的双层真空Low-E镀膜,到钢结构的屈服强度参数(Q690D级高强度钢,抗拉强度为七百七十至九百四十MPa),每一个数据都清晰可见。
“各位请看,”林峰的声音通过骨传导麦克风传出,带着金属般的质感,“我们的核心技术是纳米级混凝土3D打印技术。
传统建筑的主体结构施工需要六个月,而我们仅需七十二小时。
”他伸手在全息模型上轻点,一组动态数据浮现:【打印速度:五百mm/s,层间粘结强度:三点二MPa,打印精度:±零点五mm】。
坐在前排的“江城建工集团”总经理王海涛发出一声嗤笑:“林总,您当我们是三岁孩童吗?用3D打印建造五百米的高楼?去年德国的一家公司尝试打印十层公寓,结果墙体开裂,最后不还是拆了重建?”他的话引发了一阵低笑,评审席上的几位专家也露出了怀疑的神色。
林峰并未动怒,反而调出了另一份文件——德国BAUHAUS大学的结构力学报告。
全息投影显示,该大学在使用传统3D打印技术时,确实出现了层间剪切强度不足的问题(仅一点八MPa),但红警系统的纳米级钢纤维掺入技术将这一指标提升至四点五MPa,远超国家规范要求的二点五MPa。
“王总,科学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林峰的目光扫视全场,“就如同三年前,没人相信我们能在贵州建成五百米口径的天眼射电望远镜一样。
” 张启明局长抬手示意全场安静:“林总,如果贵公司真能在七十二小时内完成哪怕一层楼的结构施工,我们可以考虑给贵公司一个机会。
”他的语气带着试探,显然对这个大胆的想法既心存怀疑又充满好奇。
“无需七十二小时,”林峰微微一笑,“我们进行现场演示。
”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五位身着蓝色工装的初级建筑师抬着一台便携式3D打印机走上舞台。
这台设备的体积仅相当于一台家用冰箱,却搭载了双喷头
然而,林峰掌心渗出的汗水,还是浸湿了定制西装的袖口。
他面前的全息投影正循环播放着“云端大厦”的概念设计图。
这座高达五百二十八米的未来建筑,将成为江城新区的标志性建筑,项目总投资高达一百二十七亿元。
此时,会议厅内坐着江城建设局局长张启明、发改委副主任李建国等十七位评审委员,以及另外三家竞标企业的代表。
“林总,”张启明推了推金丝眼镜,其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宏图伟业工程公司在过去三年里没有任何大型项目的经验,且负债率高达六百七十%,请问贵公司凭借什么来承接这个项目?”他的问题如同一记重锤,打破了会议厅内的寂静。
林峰并未直接回应,而是抬手激活了手腕上的系统终端。
刹那间,整个会议厅的灯光暗了下来,唯有中央舞台升起一座三米高的全息建筑模型。
云端大厦的细节被放大至毫米级别,从玻璃幕墙的双层真空Low-E镀膜,到钢结构的屈服强度参数(Q690D级高强度钢,抗拉强度为七百七十至九百四十MPa),每一个数据都清晰可见。
“各位请看,”林峰的声音通过骨传导麦克风传出,带着金属般的质感,“我们的核心技术是纳米级混凝土3D打印技术。
传统建筑的主体结构施工需要六个月,而我们仅需七十二小时。
”他伸手在全息模型上轻点,一组动态数据浮现:【打印速度:五百mm/s,层间粘结强度:三点二MPa,打印精度:±零点五mm】。
坐在前排的“江城建工集团”总经理王海涛发出一声嗤笑:“林总,您当我们是三岁孩童吗?用3D打印建造五百米的高楼?去年德国的一家公司尝试打印十层公寓,结果墙体开裂,最后不还是拆了重建?”他的话引发了一阵低笑,评审席上的几位专家也露出了怀疑的神色。
林峰并未动怒,反而调出了另一份文件——德国BAUHAUS大学的结构力学报告。
全息投影显示,该大学在使用传统3D打印技术时,确实出现了层间剪切强度不足的问题(仅一点八MPa),但红警系统的纳米级钢纤维掺入技术将这一指标提升至四点五MPa,远超国家规范要求的二点五MPa。
“王总,科学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林峰的目光扫视全场,“就如同三年前,没人相信我们能在贵州建成五百米口径的天眼射电望远镜一样。
” 张启明局长抬手示意全场安静:“林总,如果贵公司真能在七十二小时内完成哪怕一层楼的结构施工,我们可以考虑给贵公司一个机会。
”他的语气带着试探,显然对这个大胆的想法既心存怀疑又充满好奇。
“无需七十二小时,”林峰微微一笑,“我们进行现场演示。
”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五位身着蓝色工装的初级建筑师抬着一台便携式3D打印机走上舞台。
这台设备的体积仅相当于一台家用冰箱,却搭载了双喷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