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智能建造产业园与生态修复

关灯
林峰伫立在智能建造产业园的奠基现场,脚下的土地随着巨型桩机的轰鸣微微颤动。

    全息投影里,产业园的三维模型缓缓转动,展现着未来建成后的壮丽景象:12条全自动建材生产线宛如银色巨龙盘踞在园区中央,AI控制中心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初升的朝阳,远处的测试轨道上,磁悬浮建材运输车正以每小时300公里的速度悄然滑行。

    系统面板蓦地弹出提示:【主线任务:30天内建成全球首个智能建造产业园,任务奖励:生态修复模块、文明点数+1000】。

     “30天?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项目总工程师王建国紧盯着投影中的工期表,花白的眉毛拧成了一团。

    按照传统建造方式,如此规模的产业园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即便是用上最先进的预制技术,半年时间也远远不够。

    然而,林峰却微笑着调出系统商城,消耗500文明点数兑换了“模块化建造加速包”——其中包含100台纳米级3D打印机和一套量子级工程调度系统。

     当第一台“蜂巢”3D打印机在工地上组装完毕时,德国工程师汉斯的眼镜险些从鼻梁上滑落。

    这台机器的打印头由1024个独立喷嘴构成,能够同时打印不同材质的建筑构件,并且采用了记忆金属骨架,展开后占地面积足有半个足球场大小。

    “林先生,你们是如何解决热应力分布问题的?”汉斯抚摸着打印机光滑如镜的外壳,语气中满是敬畏。

     林峰并未直接作答,而是启动了打印机的演示模式。

    只见蓝色的能量流在喷嘴间跳跃,不到十分钟,一个完整的钢结构节点便从打印平台上缓缓升起——不仅尺寸精度达到了0.01毫米,还内置了纳米传感器。

    “这是‘原子级焊接技术’,”林峰解释道,“我们的打印机能够直接操控金属原子排列,从根本上消除内应力。

    ” 产业园的建设速度震惊了世界。

    第一天完成地基处理,第三天竖起第一栋厂房,第七天第一条生产线开始试运行。

    国际媒体将其誉为“基建奇迹”,但质疑声也接踵而至。

    《华尔街日报》的专栏文章尖锐地指出:“华夏的速度奇迹背后是对环境的漠视,据卫星图像显示,产业园周边的PM2.5浓度已经超标12倍。

    ” 这条报道如针一般刺痛了林峰。

    他站在产业园的观景台上,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系统面板突然弹出警告:【环境指标异常,可能导致周边居民抗议,影响任务进度】。

    林峰立即调用系统扫描功能,全息地图上,红色的污染热点如病毒般扩散开来。

    “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他咬牙兑换了“生态修复预览包”,一组数据即刻展现在眼前:使用纳米净化技术可在72小时内将PM2.5浓度降至安全值,但需要消耗300文明点数。

     “值得。

    ”林峰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命令。

    当晚,1000架无人机构成的净化网络在产业园上空展开,宛如一片银色的云朵。

    无人机释放的纳米机器人能够主动捕捉空气中的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碳酸盐颗粒。

    三天后,当世界卫生组织的检测团队抵达时,检测仪器显示PM2.5浓度不仅达标,甚至比国家标准还低了40%。

     “这不可能!”检测负责人揉了揉眼睛,怀疑仪器出现了故障。

    但数据不会说谎——产业园周边的植被覆盖率相比建设前提高了15%,连附近的一条臭水沟都变得清澈见底,竟然还有小鱼在游动。

    这个“环保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