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海上贸易的危机

关灯
隆庆开关后的大明海疆,曾是千帆竞发的繁华盛景。

    福建月港码头整日人声鼎沸,晨光熹微时,搬运工的号子便已响彻云霄,满载丝绸、瓷器与茶叶的福船,在晨雾中升起五彩斑斓的帆布,沿着季风航道驶向吕宋、马六甲,甚至远达印度洋。

    泉州港的番商市集里,葡萄牙商人用银圆兑换精美的青花瓷,阿拉伯商队的骆驼驮着香料穿行在青石巷陌,异国商人的吆喝声、算盘的噼啪声与海浪的拍岸声交织成曲。

    港口内商船穿梭如织,货物堆积如山,码头上每日吞吐的货物价值万两白银,一派欣欣向荣的海上贸易繁荣景象。

     然而,天启年间的朝局剧变,却如一场汹涌的海啸,彻底颠覆了这片海上乐土。

    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权倾朝野,将黑手伸向了利润丰厚的海上贸易。

    他在泉州、漳州等重要港口设立“皇庄税监”,以皇帝名义横征暴敛。

    商船出海需缴纳“启航税”,归港要交“落地税”,就连停靠码头装卸货物,也要被课以“停泊税”。

    据《闽南税政录》记载,一艘中等规模的商船,单次出海赋税竟达船货总值的三成。

    更有甚者,魏忠贤的党羽们在海上化身海盗,打着“缉私”旗号,公然劫掠往来商船。

    浙直总督衙门的卷宗里,记录着数十起“税监船队”在舟山群岛附近截杀商船的血案。

    那些满载货物的商船,在夜幕掩护下被税监船队包围,船员们被绳索捆绑着投入海中,船舱内的货物被洗劫一空,遇难船工的妻儿在岸边哭号,却无人为他们主持公道。

    更令人发指的是,有的税监还将商船拖至隐蔽海湾,强迫船工拆卸船只,将珍贵的造船木料据为己有。

     重税与劫掠如同沉重的枷锁,让海上贸易陷入了停滞。

    曾经热闹非凡的港口变得冷冷清清,商船桅杆上的风帆日渐残破,无人修补;船坞里的新船建造计划纷纷搁浅,工匠们被迫另寻生计。

    月港的船老大们围坐在茶寮里,望着空荡的港湾叹息:“从前月港十日进万金,如今三月不见一艘商船出港。

    ”许多世代以海为生的商人,不得不卖掉船只,转行谋生。

    一些船主为了躲避赋税,冒险将商船改造成渔船,却仍难逃税监的盘查,被发现后不仅货物被没收,还要面临巨额罚款。

    海上贸易量急剧下降,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