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太学问道
关灯
小
中
大
即肃然道:“陛下,太学乃养士之地,所授皆为圣贤之道,明体达用之学。
算术、地理乃小道,生徒若有兴趣,可自行涉猎。
至于兵事……”他顿了顿,语气带着士大夫固有的矜持,“乃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非太学所宜深究。
生徒当以修齐治平为要务。
” 赵佶心中暗叹。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大宋承平日久,文教昌盛,却也导致士大夫阶层普遍重文轻武,对实际事务缺乏了解和兴趣。
顶尖人才都去钻研心性义理、诗词歌赋,对于国家面临的真实危机,如军备、财政、外交,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他停下脚步,站在一处讲堂外,听着里面博士讲解《礼记》的声音,缓缓道:“杨祭酒,圣人固然教导我们修身齐家,然则治国平天下,仅靠经义文章,可足够否?”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看向杨时:“譬如北疆,辽国日渐衰微,而女真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其势汹汹。
我大宋对此,当如何应对?是继续岁币求和,还是整军经武?若整军,钱粮何来?兵甲何出?将士何选?这些,难道不是‘平天下’之要务?太学生徒,未来国之栋梁,若只知经义,不明实务,不识危局,将来如何辅佐君王,应对变局?” 杨时被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怔住了。
他从未想过官家会提出如此尖锐而现实的问题,而且直指太学教育的弊端。
他沉吟片刻,谨慎地回答道:“陛下深谋远虑,臣…臣以往确未思虑至此。
只是…祖宗之法,士子当以道德文章为本,若引入兵事杂学,恐…恐失其本。
” “本末之辨,在于是否利于国家社稷。
”赵佶语气加重了几分,“若社稷倾覆,道德文章又将附于何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杨时浑身一震,官家此言,可谓振聋发聩。
他再次躬身,这次姿态更低:“陛下教训的是,臣…愚钝。
” 赵佶知道,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
算术、地理乃小道,生徒若有兴趣,可自行涉猎。
至于兵事……”他顿了顿,语气带着士大夫固有的矜持,“乃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非太学所宜深究。
生徒当以修齐治平为要务。
” 赵佶心中暗叹。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大宋承平日久,文教昌盛,却也导致士大夫阶层普遍重文轻武,对实际事务缺乏了解和兴趣。
顶尖人才都去钻研心性义理、诗词歌赋,对于国家面临的真实危机,如军备、财政、外交,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他停下脚步,站在一处讲堂外,听着里面博士讲解《礼记》的声音,缓缓道:“杨祭酒,圣人固然教导我们修身齐家,然则治国平天下,仅靠经义文章,可足够否?”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看向杨时:“譬如北疆,辽国日渐衰微,而女真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其势汹汹。
我大宋对此,当如何应对?是继续岁币求和,还是整军经武?若整军,钱粮何来?兵甲何出?将士何选?这些,难道不是‘平天下’之要务?太学生徒,未来国之栋梁,若只知经义,不明实务,不识危局,将来如何辅佐君王,应对变局?” 杨时被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怔住了。
他从未想过官家会提出如此尖锐而现实的问题,而且直指太学教育的弊端。
他沉吟片刻,谨慎地回答道:“陛下深谋远虑,臣…臣以往确未思虑至此。
只是…祖宗之法,士子当以道德文章为本,若引入兵事杂学,恐…恐失其本。
” “本末之辨,在于是否利于国家社稷。
”赵佶语气加重了几分,“若社稷倾覆,道德文章又将附于何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杨时浑身一震,官家此言,可谓振聋发聩。
他再次躬身,这次姿态更低:“陛下教训的是,臣…愚钝。
” 赵佶知道,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