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李纲入朝
关灯
小
中
大
李纲跟随内侍,穿过重重宫阙,走向文德殿。
他年约四旬,面容清癯,下颌微须,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透着一股不容折挠的刚毅之气。
他步履沉稳,虽只是远州小官骤然被超擢入京,且听闻是因弹劾蔡京而获简拔,脸上却无半分得色,反而眉宇间凝聚着深深的忧虑与沉思。
他生于朝局日渐颓靡之时,长于新旧党争余波之中,亲眼目睹了“丰亨豫大”表象下的种种积弊。
此番奉诏,他心中并无多少个人欣喜,更多是感到一股沉甸甸的责任,以及一丝微弱的希望——那位以风雅闻名的官家,似乎终于要正视这帝国的痼疾了? 步入文德殿,李纲收敛心神,依礼参拜,声音洪亮而端正:“臣李纲,叩见陛下,陛下万岁!” 御座上的赵佶,仔细地打量着这位青史留名的抗金名臣。
与他记忆中那些或圆滑、或谄媚的官员不同,李纲身上有一种近乎执拗的正气,仿佛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棱角分明。
“李卿平身。
”赵佶语气温和,“朕在福建,亦闻卿刚直之名。
此番召卿还朝,委以参知政事之重任,望卿能不避权贵,直言朕过,匡扶社稷。
” “臣才疏学浅,蒙陛下不次拔擢,敢不竭尽驽钝,以报天恩!”李纲起身,拱手道,语气不卑不亢。
赵佶满意地点点头,决定开门见山:“李卿,朕近日翻阅典籍,省察自身,深感我大宋虽表面繁盛,内里却隐患重重。
尤以‘三冗’之弊,为祸最烈。
卿久在地方,又通达时务,对此有何见解?但说无妨,今日殿内,唯有君臣奏对,非是朝会。
” 李纲心中一震,官家竟主动提及“三冗”这一敏感话题!他深吸一口气,知道这是展现自己政见,也是试探官家改革决心的关键时刻。
“陛下圣明,能洞见积弊!”李纲朗声道,“‘三冗’之患,确已动摇国本。
臣冒死陈言: 其一,冗员。
官员荫补太滥,祠禄之官充斥,元佑、绍圣以来,党同伐异
他年约四旬,面容清癯,下颌微须,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透着一股不容折挠的刚毅之气。
他步履沉稳,虽只是远州小官骤然被超擢入京,且听闻是因弹劾蔡京而获简拔,脸上却无半分得色,反而眉宇间凝聚着深深的忧虑与沉思。
他生于朝局日渐颓靡之时,长于新旧党争余波之中,亲眼目睹了“丰亨豫大”表象下的种种积弊。
此番奉诏,他心中并无多少个人欣喜,更多是感到一股沉甸甸的责任,以及一丝微弱的希望——那位以风雅闻名的官家,似乎终于要正视这帝国的痼疾了? 步入文德殿,李纲收敛心神,依礼参拜,声音洪亮而端正:“臣李纲,叩见陛下,陛下万岁!” 御座上的赵佶,仔细地打量着这位青史留名的抗金名臣。
与他记忆中那些或圆滑、或谄媚的官员不同,李纲身上有一种近乎执拗的正气,仿佛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棱角分明。
“李卿平身。
”赵佶语气温和,“朕在福建,亦闻卿刚直之名。
此番召卿还朝,委以参知政事之重任,望卿能不避权贵,直言朕过,匡扶社稷。
” “臣才疏学浅,蒙陛下不次拔擢,敢不竭尽驽钝,以报天恩!”李纲起身,拱手道,语气不卑不亢。
赵佶满意地点点头,决定开门见山:“李卿,朕近日翻阅典籍,省察自身,深感我大宋虽表面繁盛,内里却隐患重重。
尤以‘三冗’之弊,为祸最烈。
卿久在地方,又通达时务,对此有何见解?但说无妨,今日殿内,唯有君臣奏对,非是朝会。
” 李纲心中一震,官家竟主动提及“三冗”这一敏感话题!他深吸一口气,知道这是展现自己政见,也是试探官家改革决心的关键时刻。
“陛下圣明,能洞见积弊!”李纲朗声道,“‘三冗’之患,确已动摇国本。
臣冒死陈言: 其一,冗员。
官员荫补太滥,祠禄之官充斥,元佑、绍圣以来,党同伐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