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实务特科
关灯
小
中
大
回到福宁殿,那副春日行乐图的景象依旧在赵佶脑海中挥之不去,如同甜蜜的毒药,诱惑着他沉沦,又如同烧红的烙铁,灼烧着他的良知。
他不能再有任何犹豫和懈怠。
“传李纲、张克公、苏启明、陈过庭。
”赵佶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不容置疑的决断。
他需要加快步伐,需要更多、更广泛的人才来填充他构想中的新帝国骨架。
四人很快应召而来,显然也还未从早朝的震撼中完全平复。
“今日朝堂之事,诸位都已亲历。
”赵佶开门见山,目光扫过四人,“罢黜庸碌,拔擢贤能,仅是开始。
然我大宋疆域万里,事务繁杂,仅靠我等数人,纵有通天之能,亦难面面俱到。
朕忧者,在于人才匮乏,尤其缺乏通晓实务、能任繁剧之干才。
” 李纲深以为然:“陛下所言极是。
科举取士,虽得文学之士,然于钱谷、刑名、工造、舆地等实学,多有偏废。
如今新政伊始,百端待举,各处皆喊人手不足,尤其是精通算学、律法、工程之佐贰官、技术官,更是奇缺。
” 张克公也补充道:“户部清理账目,需要大量精通算学之人;各地市舶司整顿,需熟悉商贸律法、懂得与蕃商打交道之吏员;工部更是如此,河工、军器、营造,皆需专业之才。
” 苏启明作为技术官僚出身,感受更深:“臣在将作监多年,深知许多能工巧匠,虽有实学,却因出身或不通经义,只能屈居下僚,才能不得施展,甚是可惜。
” 陈过庭则从监察角度提出:“地方州县,许多亲民官不通刑名钱谷,只能依赖胥吏,而胥吏往往盘根错节,欺上瞒下,亦是弊政之源。
” 问题已经摆在了台面上。
传统的科举取士,选拔出的多是长于诗赋经义的“通才”,却难以满足专业化、技术化的治理需
他不能再有任何犹豫和懈怠。
“传李纲、张克公、苏启明、陈过庭。
”赵佶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不容置疑的决断。
他需要加快步伐,需要更多、更广泛的人才来填充他构想中的新帝国骨架。
四人很快应召而来,显然也还未从早朝的震撼中完全平复。
“今日朝堂之事,诸位都已亲历。
”赵佶开门见山,目光扫过四人,“罢黜庸碌,拔擢贤能,仅是开始。
然我大宋疆域万里,事务繁杂,仅靠我等数人,纵有通天之能,亦难面面俱到。
朕忧者,在于人才匮乏,尤其缺乏通晓实务、能任繁剧之干才。
” 李纲深以为然:“陛下所言极是。
科举取士,虽得文学之士,然于钱谷、刑名、工造、舆地等实学,多有偏废。
如今新政伊始,百端待举,各处皆喊人手不足,尤其是精通算学、律法、工程之佐贰官、技术官,更是奇缺。
” 张克公也补充道:“户部清理账目,需要大量精通算学之人;各地市舶司整顿,需熟悉商贸律法、懂得与蕃商打交道之吏员;工部更是如此,河工、军器、营造,皆需专业之才。
” 苏启明作为技术官僚出身,感受更深:“臣在将作监多年,深知许多能工巧匠,虽有实学,却因出身或不通经义,只能屈居下僚,才能不得施展,甚是可惜。
” 陈过庭则从监察角度提出:“地方州县,许多亲民官不通刑名钱谷,只能依赖胥吏,而胥吏往往盘根错节,欺上瞒下,亦是弊政之源。
” 问题已经摆在了台面上。
传统的科举取士,选拔出的多是长于诗赋经义的“通才”,却难以满足专业化、技术化的治理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