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稚子馨香

关灯
下朝之后,赵佶移驾福宁殿书房。

    御案之上,堆积如山的奏章几乎要将那紫檀木的案面压弯。

    他深吸一口气,摒退左右,只留两个内侍在门外听候,便开始埋头批阅。

     然而,越看,他的眉头蹙得越紧。

    这几日他不在京中,积压的奏章里,竟有超过七成都是各地官员、乃至一些汴京闲职对裁汰冗官一事的抵制与求情。

    字里行间,或诉苦家族世代受恩,陡然裁撤恐伤国本;或弹劾陈过庭、李纲等人行事酷烈,有违仁政;或拐弯抹角地请托皇亲国戚来说项……满纸皆是私利,少见公心。

     “迂腐!顽梗!”赵佶将一份通篇打着“祖制”、“仁德”旗号,实则为自己那不成器的侄子求情的奏章重重摔在案上,胸口一阵发闷。

    改革之难,远超战场厮杀,这无形的阻力来自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如同陷入泥沼,每前进一步都需耗费巨力。

    他深知此举必要,但面对这汹涌而来的反对声浪,心中也不免生出几分孤愤与郁结。

     殿内烛火摇曳,将他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映在冰冷的金砖地面上,更显孤寂。

     正当他心烦意乱,准备唤梁师成进来,再细查几个跳得最凶的官员底细时,一阵轻快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打破了书房的沉寂。

     “爹爹!爹爹!” 伴随着银铃般的呼唤,一个穿着鹅黄色宫装的小小身影,如同初春的嫩柳芽儿,蹦蹦跳跳地跑了进来,门口的内侍显然不敢阻拦。

    正是年仅七岁的柔福帝姬赵多富。

     她跑到御案前,小脸因为奔跑而红扑扑的,像熟透的苹果,一双大眼睛亮晶晶的,全然不顾父皇那尚未完全散去的阴沉脸色,献宝似的将双手高高举起——那白嫩的小手心里,紧紧捧着一个小巧玲珑的琉璃瓶。

    瓶子虽小,却是将作大营新出的澄澈琉璃所制,瓶身弧度圆润,在烛光下折射出柔和的光晕。

    瓶内,装着浅浅一层淡黄色的晶莹液体。

     “爹爹你看!这是曹司记带我们一起做的!用的是今秋宫里开得最好的金桂!她们都说我挑的花瓣最香呢!”赵多富的声音里充满了孩童式的骄傲与期待,“送给你!曹司记说,批阅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