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深耕长沙

关灯
长沙城南门。

     五千余名衣衫褴褛的邾县、沙羡移民蜷缩在寒风中,眼神惶恐。

    他们大多是经过战乱的幸存者,跟随刘封一路南迁,最终来到长沙。

     刘封抬手,亲兵敲响铜锣,宣读新政: “凡邾县、沙羡移民,授田二十亩,老幼减半!每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里。

    官府贷耕牛、工具、种子,二甲共一犋,种子每亩贷二升,秋收后偿还。

    二年后始纳赋税。

    二十税一!若愿入军户,四十税一!” 人群死寂了一瞬,随即爆发出欢呼声。

     “真的……真的给田?”一个少年推开人群,赤红的双眼瞪着刘封。

     刘封跳下高台,亲手扶起少年:“田,就在那儿。

    ”他指向城南荒原,“开出来,就是你们的。

    ” 人群中,一个少年突然冲出,扑通跪地:“大人!我爹死在曹军刀下,我愿入军户,杀曹贼!” 刘封看着他赤红的双眼,缓缓点头:“可。

    ” 次日清晨,民政属官带着吏员在荒田边支起木桌,登记户籍。

     “姓名?” “陈……陈大。

    ”老汉结巴道。

     “家中几口?” “就我和孙子,儿子死在邾城……” 诸葛均点头,递过一块木牌:“陈大,二十亩,借耕牛、犁、铁锄、稻种三十斗。

    明年秋收后偿还。

    需每月修渠、修路至少十日,挖一丈渠,酬粟三升。

    ” 一个瘸腿老汉颤声问:官爷,这……这田真要白给咱种? 负责登记的书佐笑道:刘郡丞说了,地本是老天爷赏的,官府只收三样——他竖起三根手指,一不荒田,二不逃役,三不私斗! 陈大颤抖着接过木牌:“修、修渠?换粟?” “对。

    ”诸葛均指向远处,“挖通水渠,你们的田才能灌溉。

    ” 少年突然抢过木牌:“我修!我一天能挖十丈!” 移民们将信将疑地聚集在荒田边,直到看见真的有人领到了地契和耕牛种子,才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刘封站在高台上,看着这些绝望已久的百姓眼中重新燃起的希望之光,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成就感。

    这比在战场上杀敌更让他感到满足。

     腊月的寒风里,刘封亲自带队勘察荒田。

     原本躺着等施粥的流民,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往工地跑。

    有个妇人带着两个孩子,一天竟挖通了两丈沟渠。

    当她捧着换来的粟米时,眼泪砸在粗陶碗里:娃能活过冬天了…… 长沙郡的田地里,刘封正盯着几个老农费力地操作直辕犁——笨重的犁身需要两头牛才能拉动,在泥泞的水田里更是寸步难行。

     大人,这样下去,春耕要耽误了。

    屯田都尉擦着汗报告,咱们的耕牛根本不够用…… 刘封蹲在田埂上,指尖捻碎板结的土块,眉头皱成川字,皱眉道:“没有曲辕犁么?” “那是什么?” 刘封沉思: 原来这个时期还是采用的传统直辕犁,又称二牛抬杠犁,一犋二牛,需二牛三人(1人牵牛,1人扶犁,1人碎土),日耕3亩,耕深4-5寸(约12-15厘米)。

     如果改用曲辕犁则可实现:一牛一人,因转向灵活,无需额外牵牛者;日耕5-6亩;耕深6-8寸(约18-24厘米)。

     这个时期生产技术低下,普遍采用传统直辕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