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暗藏功名

关灯
天幕之上,景象流转,岁月更迭。

    自那日河边受教后,年轻的大禹仿佛脱胎换骨。

    他不再盲目地驱使族人垒砌高坝,而是按照林渊所授,带着一批挑选出来的聪慧子弟,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勘察之旅。

     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大禹手持林渊教他制作的简易“准绳”和“规矩”,测量山川的高低走向,记录河床的宽窄深浅,标记地质的软硬差异。

    他观察星象以辨方位,记录水流在不同季节的变化。

    他将所有数据刻画在刮削平整的兽皮或木板上,逐渐拼凑出一幅远比前人想象更为精确、宏大的天下水脉图谱。

     这个过程枯燥而艰苦,甚至比单纯的体力劳作更耗心神。

    有人不解,有人抱怨,但大禹始终记得林渊的话。

    他咬牙坚持着,目光日益坚定,心智也在无数次的实践与思考中变得越发成熟、睿智。

     当基础的勘察告一段落,一幅宏大的疏导蓝图在大禹心中,更在林渊的幕后指点下,逐渐清晰起来。

    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一个系统性的、旨在重新梳理天下水脉的宏伟计划——疏浚主干河道,开辟新的支流泄洪,将肆虐的洪水引导向预设的低洼之地或直接导入东海。

     治水工程,终于进入了波澜壮阔的实施阶段。

     天幕以恢弘的视角,展现了那改天换地的场面:无数部族的人聚集起来,在统一的号令指挥下,挥舞着简陋但经过林渊建议改进的工具,开山凿石,挖掘河道。

    号子声震天动地,人与自然的抗争,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

     画面中,大禹身先士卒,他奔走在各个最危险的工段,指挥调度,解决突发问题,他的身影高大而坚定,是所有治水者心中的旗帜与支柱。

     然而,细心的观者,尤其是那些经历过之前天幕洗礼、熟知林渊行事风格的人,渐渐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细节。

     每当工程遇到极其棘手的技术难题时——比如,如何精确爆破一处阻挡河道的坚硬山体而不引起大面积山崩?如何确定一条新开河道的最佳路径以最小工程量达到最大泄洪效果?如何在松软的淤泥地带稳固河堤基础? 每到这种关键时刻,大禹总会独自离开喧闹的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