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北大牌与搪瓷缸:站台边的梧桐絮

关灯
第一章北大牌与搪瓷缸:站台边的梧桐絮 青河县汽车站的铁皮棚漏着缝,五月的阳光斜斜切进陈景明的博士服折痕里。

    学位证塑封在背包最里层,边角被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磨出了毛边——那篇《数字时代乡村治理的理论重构》还没来得及打印成册,就被他卷进了行李卷。

     是陈博士吧?戴蓝布帽的司机拍掉裤腿上的泥,手里的搪瓷缸晃出半圈茶水。

    缸身上为人民服务的烫金字被磨得发白,露出底下暗哑的铁色,像极了导师办公室那把用了二十年的紫砂壶。

     中巴车碾过县道的坑洼时,陈景明看见窗外的梧桐絮正扑在麦田里。

    远处的输电塔在云层里时隐时现,让他想起论文里的乡村数字化模型——那些用算法勾勒的田野,此刻正变成车窗外颠簸的泥路和晾在电线上的红裤衩。

     县委组织部的走廊飘着股旧报纸味。

    组织部长的红木笔筒里插着三支钢笔,其中一支的笔帽缺了口,和陈景明揣在兜里的那支同款英雄100如出一辙。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部长的手指敲着《挂职干部管理办法》,但课堂里没有PPT,只有泥土和公章。

     办公室在三楼拐角,窗台上的仙人掌落着厚灰。

    老周把一摞文件推过来时,搪瓷缸底的茶叶渣蹭到了陈景明的报到证:先整理近三年的民生台账,注意红章要对齐。

    文件堆里掉出张泛黄的照片,1998年的抗洪现场,某个穿胶鞋的年轻人正扛着麻袋,背景里的标语和此刻窗外的乡村振兴横幅隔着二十年的风雨。

     午休时在食堂打饭,不锈钢餐盘撞出清脆的响。

    陈景明端着四两米饭找座位,听见邻桌议论:北大博士来咱这镀金?去年那个学金融的待了仨月就走了......蒸蛋羹的热气模糊了他的眼镜片,却让他想起答辩那天,导师指着地图说:真正的田野不在数据库,在晒谷场的裂缝里。

     下午整理档案时,陈景明在1999年的抗旱报告里发现半片干枯的梧桐叶。

    叶脉纹路像极了他论文里的社会关系图谱,而叶尖的虫洞恰好落在人畜饮水困难的段落上方。

    老周递来杯隔夜茶:龙潭村的台账最乱,你得费点劲。

    茶水混着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