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后宫寻证·手谕现差异
关灯
小
中
大
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三日清晨,后宫阿巴亥的寝殿偏阁内,书卷翻动的沙沙声与烛火跳动的噼啪声交织。
阿巴亥身着素色旗装,卸去了大妃的繁复头饰,只簪了一支碧玉簪,正伏案整理堆积如山的文书——这些都是努尔哈赤天命十年至十一年的亲笔手谕、奏折,是反驳“殉葬遗诏”的关键。
“娘娘,这是天命十年冬月给蒙古察哈尔部的回信,有汗王的亲笔签名。
”苏玛拉姑将一份泛黄的文书递到阿巴亥面前,她指尖带着薄茧,显然是连日整理文书磨出来的。
一旁的乌兰则捧着一个木盒,将整理好的手谕按日期顺序摆放,盒内已整齐叠放了三十余份,每份都用红绳系着,标注着日期与内容。
阿巴亥接过手谕,目光落在签名处——“努尔哈赤”三个字笔力遒劲,尤其是“赤”字的最后一笔,是标志性的“竖弯钩”,收尾处还带着一丝飞白,这是努尔哈赤写了几十年的习惯,从未变过。
她又从袖中取出“殉葬遗诏”的抄本(原件在皇太极手中),对比签名,眉头紧锁:“你们看,遗诏上的‘赤’字是直笔收尾,生硬得很,没有丝毫汗王平日写字的力道,这绝不是他的亲笔!” 苏玛拉姑凑近细看,点头道:“娘娘说得是!奴婢记得去年汗王写《兵法要略》时,‘赤’字的竖弯钩能拉得很长,还常笑说‘这一笔要像草原的弯刀,有劲道’,遗诏上的字哪有这份气势?” 乌兰也放下木盒,拿起几份手谕对比:“娘娘,奴婢整理了这三十余份手谕,从天命十年正月到天命十一年七月,每份的签名都是‘竖弯钩’收尾,没有一份是直笔!这遗诏的笔迹,分明是模仿的!” 阿巴亥深吸一口气,将手谕放回木盒:“这就是证据!三日后议政殿,只要把这些手谕公开展示,再让希福指证,八阿哥的遗诏就成了废纸!乌兰,你再清点一遍,看看有没有遗漏的手谕,尤其是天命十一年的——汗王去年身体尚好,手谕最多,更能说明问题。
” “嗻!”乌兰躬身应下,拿起账册逐一核对,“娘娘,目前整理出三十七份,天命十年十二份,天命十一年二十五份,都是汗王亲笔,没有遗漏。
”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内务府太监塔坦捧着一个锦盒匆匆进来,躬身行礼:“奴才塔坦,参见大妃娘娘。
奴才奉内务府总管之命,将汗王天命十一年七月的口谕记录送来,说是娘娘昨日吩咐要找的。
” 塔坦是内务府的笔帖式太监,专司记录努尔哈赤的口谕,为人谨慎,是阿巴亥信任的旧人。
阿巴亥示意他起身:“塔坦,你来得正好。
我正要找你,这锦盒里的口谕记录,可有汗王提及子女婚事的内容?” 塔坦打开锦盒,取出一叠纸册,翻找片刻后,指着其中一页道:“娘娘您看,这是天命十一年七月十六日的记录,汗王在御花园召见奴才,说‘科尔沁部奥巴有一侄女,聪慧伶俐,与十四阿哥年岁相当,待秋收后便遣使去议亲,以固两国盟好’——这便是关于十四阿哥的指婚口谕。
” 阿巴亥接过纸册,仔细看了一遍——上面不仅有口谕内容,还有塔坦的签名和内务府的印鉴,确是官方记录。
她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太好了!这又是一份铁证!汗王七月还在为十四阿哥指婚,八月十一日宾天,怎会突然让我殉葬?八阿哥说遗诏是汗王临终前口述,可这指婚口谕足以证明,汗王临终前根本没有殉葬的心思!” 苏玛拉姑也道:“娘娘,这份口谕记录太重要了!三日后议政殿上,只要塔坦公公能出面作证,再加上这些手谕,八贝勒就算有百口也难辩!” 塔坦连忙躬身:“奴才愿为娘娘作证!汗王的口谕都是奴才亲手记录,绝无半分虚假!若八贝勒敢质疑,奴才愿在殿上与他对质!” 阿巴亥点头,将纸册放回锦盒:“塔坦,委屈你这几日留在后宫偏阁,协助我们整理这些文书。
待三日后议政殿议事结束,我定会向新君举荐你,让你升为内务府总管太监。
” “谢娘娘恩典!”塔坦喜出望外,连忙躬身道谢——他在内务府做了十几年笔帖式,一直未有升迁,这次若能得大妃举荐,定能平步青云。
就在这时,守在偏
阿巴亥身着素色旗装,卸去了大妃的繁复头饰,只簪了一支碧玉簪,正伏案整理堆积如山的文书——这些都是努尔哈赤天命十年至十一年的亲笔手谕、奏折,是反驳“殉葬遗诏”的关键。
“娘娘,这是天命十年冬月给蒙古察哈尔部的回信,有汗王的亲笔签名。
”苏玛拉姑将一份泛黄的文书递到阿巴亥面前,她指尖带着薄茧,显然是连日整理文书磨出来的。
一旁的乌兰则捧着一个木盒,将整理好的手谕按日期顺序摆放,盒内已整齐叠放了三十余份,每份都用红绳系着,标注着日期与内容。
阿巴亥接过手谕,目光落在签名处——“努尔哈赤”三个字笔力遒劲,尤其是“赤”字的最后一笔,是标志性的“竖弯钩”,收尾处还带着一丝飞白,这是努尔哈赤写了几十年的习惯,从未变过。
她又从袖中取出“殉葬遗诏”的抄本(原件在皇太极手中),对比签名,眉头紧锁:“你们看,遗诏上的‘赤’字是直笔收尾,生硬得很,没有丝毫汗王平日写字的力道,这绝不是他的亲笔!” 苏玛拉姑凑近细看,点头道:“娘娘说得是!奴婢记得去年汗王写《兵法要略》时,‘赤’字的竖弯钩能拉得很长,还常笑说‘这一笔要像草原的弯刀,有劲道’,遗诏上的字哪有这份气势?” 乌兰也放下木盒,拿起几份手谕对比:“娘娘,奴婢整理了这三十余份手谕,从天命十年正月到天命十一年七月,每份的签名都是‘竖弯钩’收尾,没有一份是直笔!这遗诏的笔迹,分明是模仿的!” 阿巴亥深吸一口气,将手谕放回木盒:“这就是证据!三日后议政殿,只要把这些手谕公开展示,再让希福指证,八阿哥的遗诏就成了废纸!乌兰,你再清点一遍,看看有没有遗漏的手谕,尤其是天命十一年的——汗王去年身体尚好,手谕最多,更能说明问题。
” “嗻!”乌兰躬身应下,拿起账册逐一核对,“娘娘,目前整理出三十七份,天命十年十二份,天命十一年二十五份,都是汗王亲笔,没有遗漏。
”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内务府太监塔坦捧着一个锦盒匆匆进来,躬身行礼:“奴才塔坦,参见大妃娘娘。
奴才奉内务府总管之命,将汗王天命十一年七月的口谕记录送来,说是娘娘昨日吩咐要找的。
” 塔坦是内务府的笔帖式太监,专司记录努尔哈赤的口谕,为人谨慎,是阿巴亥信任的旧人。
阿巴亥示意他起身:“塔坦,你来得正好。
我正要找你,这锦盒里的口谕记录,可有汗王提及子女婚事的内容?” 塔坦打开锦盒,取出一叠纸册,翻找片刻后,指着其中一页道:“娘娘您看,这是天命十一年七月十六日的记录,汗王在御花园召见奴才,说‘科尔沁部奥巴有一侄女,聪慧伶俐,与十四阿哥年岁相当,待秋收后便遣使去议亲,以固两国盟好’——这便是关于十四阿哥的指婚口谕。
” 阿巴亥接过纸册,仔细看了一遍——上面不仅有口谕内容,还有塔坦的签名和内务府的印鉴,确是官方记录。
她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太好了!这又是一份铁证!汗王七月还在为十四阿哥指婚,八月十一日宾天,怎会突然让我殉葬?八阿哥说遗诏是汗王临终前口述,可这指婚口谕足以证明,汗王临终前根本没有殉葬的心思!” 苏玛拉姑也道:“娘娘,这份口谕记录太重要了!三日后议政殿上,只要塔坦公公能出面作证,再加上这些手谕,八贝勒就算有百口也难辩!” 塔坦连忙躬身:“奴才愿为娘娘作证!汗王的口谕都是奴才亲手记录,绝无半分虚假!若八贝勒敢质疑,奴才愿在殿上与他对质!” 阿巴亥点头,将纸册放回锦盒:“塔坦,委屈你这几日留在后宫偏阁,协助我们整理这些文书。
待三日后议政殿议事结束,我定会向新君举荐你,让你升为内务府总管太监。
” “谢娘娘恩典!”塔坦喜出望外,连忙躬身道谢——他在内务府做了十几年笔帖式,一直未有升迁,这次若能得大妃举荐,定能平步青云。
就在这时,守在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