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少年观阵·萨尔浒初窥兵戈
关灯
小
中
大
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五日午后,白旗大营中军帐内,多尔衮手持木炭,在沙盘上勾勒着议政殿周边的防御阵型——东门外的火炮阵地、殿后的退路防线、正门的骑兵部署,每一处标记都精准对应着三日后的兵力调配。
他指尖落在“正黄旗侧门埋伏点”时,目光忽然凝滞——沙盘上各旗兵力的协同排布,竟与记忆深处某幅战场图景渐渐重叠。
“十四爷,希福大人的伤势已无大碍,正在偏帐整理三日后的指证材料。
”图尔格走进帐内,见多尔衮望着沙盘出神,轻声禀报。
多尔衮回过神,指尖在沙盘上轻轻敲击:“知道了。
你还记得萨尔浒之战时,我们八旗是如何破明军分兵之策的吗?” 图尔格一愣,随即躬身道:“奴才记得,当年汗王集中八旗精锐,先破杜松部,再击马林,以快打慢、以聚打散——莫非十四爷想在三日后用此战术应对正黄旗与科尔沁骑兵?” “正是,”多尔衮点头,目光再次落向沙盘,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是天命四年,他七岁,第一次在萨尔浒战场后方,窥见兵戈的真谛。
【闪回·天命四年(1619年)三月萨尔浒战场·赫济格城后方营帐】 春日的风带着战场的尘土气息,吹得营帐帘布猎猎作响。
七岁的多尔衮身着量身缝制的小尺寸镶白旗甲胄,甲胄上的铜钉小巧却锋利,腰间悬着一柄木制短刀——那是努尔哈赤特意为他打造的“玩具”,却被他攥得紧紧的。
乳母乌兰(此时为努尔哈赤宫中侍女,尚未随侍阿巴亥)紧紧牵着他的手,语气带着担忧:“小主子,汗王吩咐过不让靠近前帐,我们还是回后帐吧,战场上的声响太吓人了。
” “我不回,”多尔衮仰头,眼中满是好奇,“我要看看十二哥(阿济格)和八哥(皇太极)是怎么打仗的。
”说着,他挣开乌兰的手,踮起脚尖,悄悄掀起前帐的帘布一角。
帐外的景象让他屏住了呼吸——远处的萨尔浒山方向,烟尘滚滚,号角声、马蹄声、喊杀声隐约传来。
近处的校场上,正黄旗的骑兵们正整装待发,阿济格身着玄色甲胄,手持长枪,高声喊道:“都给我打起精神!等会儿随我冲阵,先破明军左翼,让他们知道我们正黄旗的厉害!” “十二哥好威风!”多尔衮小声赞叹,乌兰连忙捂住他的嘴,却已来不及——帐内传来脚步声,努尔哈赤身着明黄色龙纹甲胄,身后跟着代善(正红旗旗主)、汤古代(四贝勒)、塔拜(六贝勒),正准备前往前哨观战。
“你这小家伙,倒是会找地方看热闹。
”努尔哈赤见他躲在帘后,非但没有斥责,反而笑着招手让他过来。
多尔衮连忙跑过去,躬身行礼:“阿玛!” 努尔哈赤弯腰抱起他,将他放在自己的臂弯里,指向远处的战场:“你看,那是你十二哥的正黄旗骑兵,他们要做先锋,像一把刀一样扎进明军的阵型里;旁边那些列阵的步兵,是你二哥(代善)的正红旗,他们要在骑兵冲阵后守住阵地,不让明军反扑;还有你八哥的正白旗,此刻应该已经绕到明军侧翼,准备包抄了。
” 多尔衮顺着父亲的手指望去,果然见一队白旗骑兵正沿着山脚悄悄移动,旗帜上的白色镶红边标识格外显眼。
他忽然指着明军方向问道:“阿玛,为什么明军的旗子分散在好几处?他们不在一起打仗吗?” 努尔哈赤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明军主帅杨镐不懂兵法,把十万大军分成四路,每路不过两三万人,这叫‘分兵’。
而我们八旗是‘合兵’,像手足一样互相配合,只要鹿角号一响,各旗就知道该怎么动——你记住,八旗如手足,缺一不可,若有一旗乱阵,满盘皆输。
” 多尔衮似懂非懂地点头,目光再次落在明军分散的旗帜上——那些旗帜相距甚远,彼此间的呼应明显迟缓,而八旗的旗帜虽分属不同颜色,却始终围绕着中央的汗王大旗移动,如同众星拱月。
“阿玛,是不是分散的兵就打不过集中的兵?”他问道。
“没错,”努尔哈赤大笑,“你这孩子倒是机灵。
兵在精不在多,更在‘聚’——若把兵力散开,就像把拳头分成手指,怎么能打疼敌人?只有攥成拳头,才能一击制胜。
”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一阵哭闹声,五岁的多铎穿着小尺寸的镶白旗袍服,由侍女苏玛拉姑(此时为努尔哈赤宫中杂役侍女)牵着,跌跌撞撞地跑进来:“十四哥!我要找十四哥!战场上的声音好吓人!” 多尔衮从努尔哈赤怀里滑下来,快步跑到多铎身边,牵着他的手,用稚嫩却沉稳的语气安慰:“十五弟别怕,有我在呢。
你看,十二哥和八哥在保护我们,明军打不过我们的。
”说着,他
他指尖落在“正黄旗侧门埋伏点”时,目光忽然凝滞——沙盘上各旗兵力的协同排布,竟与记忆深处某幅战场图景渐渐重叠。
“十四爷,希福大人的伤势已无大碍,正在偏帐整理三日后的指证材料。
”图尔格走进帐内,见多尔衮望着沙盘出神,轻声禀报。
多尔衮回过神,指尖在沙盘上轻轻敲击:“知道了。
你还记得萨尔浒之战时,我们八旗是如何破明军分兵之策的吗?” 图尔格一愣,随即躬身道:“奴才记得,当年汗王集中八旗精锐,先破杜松部,再击马林,以快打慢、以聚打散——莫非十四爷想在三日后用此战术应对正黄旗与科尔沁骑兵?” “正是,”多尔衮点头,目光再次落向沙盘,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是天命四年,他七岁,第一次在萨尔浒战场后方,窥见兵戈的真谛。
【闪回·天命四年(1619年)三月萨尔浒战场·赫济格城后方营帐】 春日的风带着战场的尘土气息,吹得营帐帘布猎猎作响。
七岁的多尔衮身着量身缝制的小尺寸镶白旗甲胄,甲胄上的铜钉小巧却锋利,腰间悬着一柄木制短刀——那是努尔哈赤特意为他打造的“玩具”,却被他攥得紧紧的。
乳母乌兰(此时为努尔哈赤宫中侍女,尚未随侍阿巴亥)紧紧牵着他的手,语气带着担忧:“小主子,汗王吩咐过不让靠近前帐,我们还是回后帐吧,战场上的声响太吓人了。
” “我不回,”多尔衮仰头,眼中满是好奇,“我要看看十二哥(阿济格)和八哥(皇太极)是怎么打仗的。
”说着,他挣开乌兰的手,踮起脚尖,悄悄掀起前帐的帘布一角。
帐外的景象让他屏住了呼吸——远处的萨尔浒山方向,烟尘滚滚,号角声、马蹄声、喊杀声隐约传来。
近处的校场上,正黄旗的骑兵们正整装待发,阿济格身着玄色甲胄,手持长枪,高声喊道:“都给我打起精神!等会儿随我冲阵,先破明军左翼,让他们知道我们正黄旗的厉害!” “十二哥好威风!”多尔衮小声赞叹,乌兰连忙捂住他的嘴,却已来不及——帐内传来脚步声,努尔哈赤身着明黄色龙纹甲胄,身后跟着代善(正红旗旗主)、汤古代(四贝勒)、塔拜(六贝勒),正准备前往前哨观战。
“你这小家伙,倒是会找地方看热闹。
”努尔哈赤见他躲在帘后,非但没有斥责,反而笑着招手让他过来。
多尔衮连忙跑过去,躬身行礼:“阿玛!” 努尔哈赤弯腰抱起他,将他放在自己的臂弯里,指向远处的战场:“你看,那是你十二哥的正黄旗骑兵,他们要做先锋,像一把刀一样扎进明军的阵型里;旁边那些列阵的步兵,是你二哥(代善)的正红旗,他们要在骑兵冲阵后守住阵地,不让明军反扑;还有你八哥的正白旗,此刻应该已经绕到明军侧翼,准备包抄了。
” 多尔衮顺着父亲的手指望去,果然见一队白旗骑兵正沿着山脚悄悄移动,旗帜上的白色镶红边标识格外显眼。
他忽然指着明军方向问道:“阿玛,为什么明军的旗子分散在好几处?他们不在一起打仗吗?” 努尔哈赤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明军主帅杨镐不懂兵法,把十万大军分成四路,每路不过两三万人,这叫‘分兵’。
而我们八旗是‘合兵’,像手足一样互相配合,只要鹿角号一响,各旗就知道该怎么动——你记住,八旗如手足,缺一不可,若有一旗乱阵,满盘皆输。
” 多尔衮似懂非懂地点头,目光再次落在明军分散的旗帜上——那些旗帜相距甚远,彼此间的呼应明显迟缓,而八旗的旗帜虽分属不同颜色,却始终围绕着中央的汗王大旗移动,如同众星拱月。
“阿玛,是不是分散的兵就打不过集中的兵?”他问道。
“没错,”努尔哈赤大笑,“你这孩子倒是机灵。
兵在精不在多,更在‘聚’——若把兵力散开,就像把拳头分成手指,怎么能打疼敌人?只有攥成拳头,才能一击制胜。
”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一阵哭闹声,五岁的多铎穿着小尺寸的镶白旗袍服,由侍女苏玛拉姑(此时为努尔哈赤宫中杂役侍女)牵着,跌跌撞撞地跑进来:“十四哥!我要找十四哥!战场上的声音好吓人!” 多尔衮从努尔哈赤怀里滑下来,快步跑到多铎身边,牵着他的手,用稚嫩却沉稳的语气安慰:“十五弟别怕,有我在呢。
你看,十二哥和八哥在保护我们,明军打不过我们的。
”说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