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雪帅彭玉麟传奇—衡阳寒梅 少年砺志
关灯
小
中
大
彭玉麟生平年表(1817-1890)
年份大事简介
1817年出生生于安徽省安庆府,祖籍湖南衡阳县。
1830年求学开端在家读书,后就读于衡州石鼓书院。
1833年父亲病逝父亲彭鸣九病逝,家产被族人侵占,家道中落。
1843年受衡州知府高人鉴赏识,得入官学,后考取附学生员(秀才)。
1850年初涉军旅参与镇压李沅发起义,初显军事才能,但辞谢封赏。
1852年保卫耒阳在耒阳经理典当,自出资助城防,太平军不战而退。
同年母亲去世。
1853年应曾国藩之邀,在衡州共同创建湘军水师,成为创始人之一。
1854年湘潭大捷率水师在湘潭击败太平军,此役为湘军首次大胜。
1855年转战湖北江西多地与太平军水师交战,因战功被授浙江金华知府,但辞未就任。
1856-1858年连克要隘先后参与攻克湖口、九江等长江沿岸重镇,屡立战功。
1861年一辞巡抚因战功授安徽巡抚,但以不习民政、愿专意水师为由力辞,改授水师提督。
1862年擢升任兵部右侍郎,仍统领水师。
1864年率水师参与攻克天京(南京),截断粮道,平灭太平天国。
功加太子少保衔。
1865年二辞肥缺漕运总督一职。
1868年回衡阳老家,为母亲守墓,建“退省庵”。
1872年巡阅长江奉命每年巡阅长江水师,整顿军纪。
1881年三辞封疆辞谢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任命。
1883年授任兵部尚书,再次以衰病力辞。
恰逢中法战争爆发,奉命赴广东督办军务。
1884-1885年抗击法军驻防虎门,积极布防。
其起用的老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1885年力阻和议中法和议成,上疏力阻,并陈海防善后六事。
1888年扶病巡江以病重之躯最后一次巡阅长江水师。
1890年病逝衡阳,享年75岁。
清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刚直”。
【第一卷:衡阳寒梅少年砺志】 道光十二年的冬天,格外的冷。
湘江之畔的衡州府,朔风怒号,卷着鹅毛般的雪片,扑打着江边那座摇摇欲坠的旧宅。
屋檐下挂满了冰凌,如同垂泪的玉箸。
屋内,炭火微弱,十六岁的彭玉麟紧握着母亲邹氏枯瘦冰凉的手,少年的脸庞上写满了超越年龄的忧戚与坚毅。
“麟儿……”母亲的声音气若游丝,却异常清晰,“你父亲……安徽当那九品巡检……一辈子清廉自守,囊无余财……娘走了,最放不下心的就是你……” 彭玉麟喉头哽咽,重重点头,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强忍着不让它落下。
他怎能忘记父亲彭鸣九?那个微末小官,在任上鞠躬尽瘁三十年,病逝时,竟连归葬故里的盘缠都凑不齐。
最后还是安徽百姓感念其德,自发凑了百两银子,才让父亲的灵柩得以返回衡阳。
清贫,风骨,这两个词自他懂事起,便如同烙印,深深刻在他的生命里。
母亲的目光投向窗外漫天风雪,仿佛透过那混沌的白色,看到了遥远的过往,她继续断断续续地说:“你自幼……爱画梅……娘总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做人,也当如梅,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守住本心,方是……彭家儿郎……” “娘,儿记住
1830年求学开端在家读书,后就读于衡州石鼓书院。
1833年父亲病逝父亲彭鸣九病逝,家产被族人侵占,家道中落。
1843年受衡州知府高人鉴赏识,得入官学,后考取附学生员(秀才)。
1850年初涉军旅参与镇压李沅发起义,初显军事才能,但辞谢封赏。
1852年保卫耒阳在耒阳经理典当,自出资助城防,太平军不战而退。
同年母亲去世。
1853年应曾国藩之邀,在衡州共同创建湘军水师,成为创始人之一。
1854年湘潭大捷率水师在湘潭击败太平军,此役为湘军首次大胜。
1855年转战湖北江西多地与太平军水师交战,因战功被授浙江金华知府,但辞未就任。
1856-1858年连克要隘先后参与攻克湖口、九江等长江沿岸重镇,屡立战功。
1861年一辞巡抚因战功授安徽巡抚,但以不习民政、愿专意水师为由力辞,改授水师提督。
1862年擢升任兵部右侍郎,仍统领水师。
1864年率水师参与攻克天京(南京),截断粮道,平灭太平天国。
功加太子少保衔。
1865年二辞肥缺漕运总督一职。
1868年回衡阳老家,为母亲守墓,建“退省庵”。
1872年巡阅长江奉命每年巡阅长江水师,整顿军纪。
1881年三辞封疆辞谢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任命。
1883年授任兵部尚书,再次以衰病力辞。
恰逢中法战争爆发,奉命赴广东督办军务。
1884-1885年抗击法军驻防虎门,积极布防。
其起用的老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1885年力阻和议中法和议成,上疏力阻,并陈海防善后六事。
1888年扶病巡江以病重之躯最后一次巡阅长江水师。
1890年病逝衡阳,享年75岁。
清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刚直”。
【第一卷:衡阳寒梅少年砺志】 道光十二年的冬天,格外的冷。
湘江之畔的衡州府,朔风怒号,卷着鹅毛般的雪片,扑打着江边那座摇摇欲坠的旧宅。
屋檐下挂满了冰凌,如同垂泪的玉箸。
屋内,炭火微弱,十六岁的彭玉麟紧握着母亲邹氏枯瘦冰凉的手,少年的脸庞上写满了超越年龄的忧戚与坚毅。
“麟儿……”母亲的声音气若游丝,却异常清晰,“你父亲……安徽当那九品巡检……一辈子清廉自守,囊无余财……娘走了,最放不下心的就是你……” 彭玉麟喉头哽咽,重重点头,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强忍着不让它落下。
他怎能忘记父亲彭鸣九?那个微末小官,在任上鞠躬尽瘁三十年,病逝时,竟连归葬故里的盘缠都凑不齐。
最后还是安徽百姓感念其德,自发凑了百两银子,才让父亲的灵柩得以返回衡阳。
清贫,风骨,这两个词自他懂事起,便如同烙印,深深刻在他的生命里。
母亲的目光投向窗外漫天风雪,仿佛透过那混沌的白色,看到了遥远的过往,她继续断断续续地说:“你自幼……爱画梅……娘总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做人,也当如梅,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守住本心,方是……彭家儿郎……” “娘,儿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