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雪帅彭玉麟传奇—功成身退 梅魂永伴

关灯
枒着此身,冰霜磨炼愈精神。

    手持南极孤臣节,要替乾坤葆太平。

    ”这正是他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抵达广州后,彭玉麟面对的局势异常复杂。

    一方面,他要协调与两广总督张树声、广东巡抚倪文蔚等地方大员的关系,消除掣肘;另一方面,他要紧急布防,整顿军队,购置军火,应对法军可能对广东的进攻。

     他展现出惊人的精力和铁腕手段。

    他亲自巡视虎门、黄埔等海防要隘,检查炮台,督促修筑工事。

    他发现前任官员购置的克虏伯大炮安置不当,射界受阻,立即严令移炮,并顶住压力,查处了贪墨军费的官员,即使涉及张树声的亲信也毫不留情,最终导致张树声被革职。

    此事震动广东官场,无人再敢怠慢,称其为“彭铁面”。

     他积极支持黑旗军刘永福在越南抗法,设法接济饷械。

    在清廷内部和战摇摆之际,他始终是坚定的主战派,多次上疏力陈“法兰西欺我太甚,非战无以立国”,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

     然而,个人的决心无法扭转整个战局的颓势和清廷的腐败无能。

    马尾惨败,台湾被困,最终中国在陆战取胜的情况下,仍与法国签订了不尽人意的《中法新约》。

    消息传来,彭玉麟悲愤交加,在钦差行辕内,他面对北方,老泪纵横,顿足长叹:“人力已尽,而国势如此,此乃天意耶?亦或人谋不臧耶?三十年内,我华夏恐无宁日矣!”其忧国之情,溢于言表。

     中法战争结束后,彭玉麟再次恳请开缺。

    清廷准其回籍养病,但仍保留兵部尚书衔,以备咨询。

     历经岭南风波,彭玉麟的身体已大不如前。

    他回到了魂牵梦萦的退省庵,回到了他的梅花世界。

    他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了。

     晚年,他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于画梅。

    据传,他一生所画梅花不下万幅,用以纪念梅姑。

    “彭公梅”名动天下,时人求其一梅而不可得。

    他笔下的梅花,已成为其人格的象征——清奇、孤傲、坚韧、悲悯。

     他留下了着名的《梅花百韵》诗,其中尽是血泪心声。

    如:“一生知已是梅花,魂梦相依萼绿华。

    别有闲情牵客思,晚窗无语对横斜。

    ”“我家曾住梅花窟,修到梅花便是仙。

    不受红尘半点染,此身只合老林泉。

    ”这些诗句,既是对梅姑的倾诉,也是自身高洁志行的写照。

     光绪十六年(1890年)春,彭玉麟病逝于退省庵中,享年七十四岁。

    临终前,他神智清明,嘱咐子孙:“吾死之后,勿请恤,勿立传,勿受吊。

    葬我于衡阳某山,墓前植梅数株,足矣。

    吾无他物,所存唯梅花画稿,可传则传之。

    ” 他走得异常安静,如同他笔下的一片梅花,悄然凋零,回归尘土。

    枕边,是那方“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的印章和梅姑的绝笔信;案头,是一幅刚刚完成的墨梅,枝干如铁,花朵疏朗,题款是——“一生知已是梅花”。

     消息传出,衡阳百姓痛哭失声,自发罢市,沿江设祭。

    湘江之上,舟船皆缀白帆,哀思如云。

    清廷闻讯,追赠太子太保衔,谥号“刚直”,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并准其建专祠祭祀。

     喜欢历史奇人传请大家收藏:()历史奇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