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神仙七
关灯
小
中
大
1、白石人间
你听说过宁可养猪也不愿升天当神仙的人么?彭祖那时,有位白石先生已两千余岁。
他身为中黄丈人弟子,偏不修那腾云驾雾的升天道法,只求不死于人间烟火之中。
他深信阴阳交接之道是根本,服食金液仙药为上策。
初时家贫无力治药,便养羊牧猪,节衣缩食。
十余年间积攒万金,这才得偿所愿,尽买丹药服下。
后来他煮白石为粮,索性定居白石山——世人因此呼他白石先生。
他照常饮酒吃肉,吃五谷杂粮,日行三四百里,容颜却如四十壮年。
平日好读玄经,亦敬神礼拜。
彭祖曾问:“何不服药飞升?”他笑道:“天上哪比人间之乐?只要不老死便好。
况且天界尊神林立,迎来送往,比尘世更劳碌辛苦。
” 因此世人称他“隐遁仙人”:他既不屑于上天当那案牍劳形的仙官,亦如不求闻达的隐士,只守着尘世悠长岁月,自煮白石,自牧猪羊。
原来所谓长生之真味,未必在渺茫云端;它就在白石烟火间,在俯仰自得的从容里——人间清欢若能尽兴,便抵得过永恒虚衔;活得自在舒展,才是对生命最深的虔敬。
2、白石成羊 十五岁的皇初平在丹溪山坡牧羊,青草绵延到天边。
一位云游道人见少年眉目清朗,便问他:“愿随我入山否?”少年点头,道人袍袖一拂,竟将他引至金华山云雾深处的石室。
山中日月流转,青丝渐染霜,四十年光阴弹指过,牧羊少年早已不念尘世。
山外,兄长皇初起鬓发尽白,踏遍群峰却寻弟无踪。
一日市集,他见一道士风骨不凡,急急扯住衣袖:“道君,我弟初平牧羊失散四十载,是生是死?”道士抬手指向烟霞深处:“金华山中那牧羊人,便是你弟。
” 初七跌跌撞撞随行入山,只见苍岩下立着一人——眉眼依稀当年,却气定神闲。
兄弟相拥,悲喜难言。
初起忽忆旧事:“当年那群羊呢?”初平遥指东山坡:“近在眼前啊。
”初起急步去看,荒坡上唯有累累白石在夕照下泛着冷光。
“分明是石头!”初起折返时忍不住埋怨。
初平含笑携兄再登山坡,朗声清叱:“羊儿,起来!”声落处,奇迹陡生:满地白石簌簌而动,转瞬化作数万雪白羊群,咩声如潮水漫过山谷。
初起目瞪口呆,恍然跪倒尘埃:“弟已得道如此,我……可还能学?” 原来仙人点化,不在虚诞奇景,而在一念翻转之间——当眼目被尘俗所蔽,纵有真意万千,亦如顽石沉寂;唯以清明心观照,方知万物有灵。
那一声“起”字如钥匙,不仅开启白石精魂,更叩醒世人心眼:神通未必在云外,悟道常存方寸间。
3、仙踪灶火 王远,字方平,东海人氏。
此人前半生,走的是一条世俗艳羡的通途:举孝廉,入仕途,官至中散大夫。
他腹中锦绣,五经烂熟,更有一门玄乎的本事——观天文图谶,解河洛秘要,竟能预卜九州吉凶,王朝盛衰,如观掌纹般分明。
可这双看透未来的眼,终是厌倦了庙堂的波谲云诡。
一日,他脱下官袍,飘然入山,再寻来时路,已是云深不知处。
汉桓帝闻其名,屡次征召,王远闭门不纳。
皇帝动了真格,竟派郡国兵马,如押重犯般将他强载入京。
金殿之上,王远低眉垂首,任帝王诘问,只字不答,如同泥塑木雕。
待宫人将他押出,这才发现宫门扇板之上,赫然多了四百余字!字字如刀刻斧凿,预言着王朝未来的劫数。
桓帝又惊又怒,急令刮去。
怪事来了:外层的墨迹刚被削掉,内里的字痕反而愈发清晰,墨色竟像是渗透了整块木板,越削越分明,透着一股无声的嘲弄与天意难违的森然。
帝王心中悚然,只得作罢。
王远飘然离去,无儿无女,唯乡人世代感其恩德,虔诚供奉。
同郡的太尉陈耽,敬仰尤甚。
他专为王远营建静修道室,旦夕礼拜,所求倒也朴实,非为学那长生之术,只愿一家老小平安康泰。
说来也奇,自王远住进陈府这四十余年,陈家上下,包括仆役婢女,竟无一人染疾身亡。
圈里的牛马鸡犬,繁衍得格外兴旺;田里的庄稼桑麻,收成翻倍。
这哪里是供奉一位仙人,分明是请进了一尊庇护家宅的福德真神。
忽有一日,王远平静地对陈耽道:“我命中之期已至,不可久留。
明日正午,当离此而去。
”陈耽闻言,心头如坠巨石。
次日午时,王远果然端坐而逝。
陈耽深知此非真死,乃是仙蜕,悲从中来,竟不敢让恩人遗体沾地,只是抚尸悲泣,叹息不绝。
三日后,陈耽已是形销骨立,他独自走入内室
他身为中黄丈人弟子,偏不修那腾云驾雾的升天道法,只求不死于人间烟火之中。
他深信阴阳交接之道是根本,服食金液仙药为上策。
初时家贫无力治药,便养羊牧猪,节衣缩食。
十余年间积攒万金,这才得偿所愿,尽买丹药服下。
后来他煮白石为粮,索性定居白石山——世人因此呼他白石先生。
他照常饮酒吃肉,吃五谷杂粮,日行三四百里,容颜却如四十壮年。
平日好读玄经,亦敬神礼拜。
彭祖曾问:“何不服药飞升?”他笑道:“天上哪比人间之乐?只要不老死便好。
况且天界尊神林立,迎来送往,比尘世更劳碌辛苦。
” 因此世人称他“隐遁仙人”:他既不屑于上天当那案牍劳形的仙官,亦如不求闻达的隐士,只守着尘世悠长岁月,自煮白石,自牧猪羊。
原来所谓长生之真味,未必在渺茫云端;它就在白石烟火间,在俯仰自得的从容里——人间清欢若能尽兴,便抵得过永恒虚衔;活得自在舒展,才是对生命最深的虔敬。
2、白石成羊 十五岁的皇初平在丹溪山坡牧羊,青草绵延到天边。
一位云游道人见少年眉目清朗,便问他:“愿随我入山否?”少年点头,道人袍袖一拂,竟将他引至金华山云雾深处的石室。
山中日月流转,青丝渐染霜,四十年光阴弹指过,牧羊少年早已不念尘世。
山外,兄长皇初起鬓发尽白,踏遍群峰却寻弟无踪。
一日市集,他见一道士风骨不凡,急急扯住衣袖:“道君,我弟初平牧羊失散四十载,是生是死?”道士抬手指向烟霞深处:“金华山中那牧羊人,便是你弟。
” 初七跌跌撞撞随行入山,只见苍岩下立着一人——眉眼依稀当年,却气定神闲。
兄弟相拥,悲喜难言。
初起忽忆旧事:“当年那群羊呢?”初平遥指东山坡:“近在眼前啊。
”初起急步去看,荒坡上唯有累累白石在夕照下泛着冷光。
“分明是石头!”初起折返时忍不住埋怨。
初平含笑携兄再登山坡,朗声清叱:“羊儿,起来!”声落处,奇迹陡生:满地白石簌簌而动,转瞬化作数万雪白羊群,咩声如潮水漫过山谷。
初起目瞪口呆,恍然跪倒尘埃:“弟已得道如此,我……可还能学?” 原来仙人点化,不在虚诞奇景,而在一念翻转之间——当眼目被尘俗所蔽,纵有真意万千,亦如顽石沉寂;唯以清明心观照,方知万物有灵。
那一声“起”字如钥匙,不仅开启白石精魂,更叩醒世人心眼:神通未必在云外,悟道常存方寸间。
3、仙踪灶火 王远,字方平,东海人氏。
此人前半生,走的是一条世俗艳羡的通途:举孝廉,入仕途,官至中散大夫。
他腹中锦绣,五经烂熟,更有一门玄乎的本事——观天文图谶,解河洛秘要,竟能预卜九州吉凶,王朝盛衰,如观掌纹般分明。
可这双看透未来的眼,终是厌倦了庙堂的波谲云诡。
一日,他脱下官袍,飘然入山,再寻来时路,已是云深不知处。
汉桓帝闻其名,屡次征召,王远闭门不纳。
皇帝动了真格,竟派郡国兵马,如押重犯般将他强载入京。
金殿之上,王远低眉垂首,任帝王诘问,只字不答,如同泥塑木雕。
待宫人将他押出,这才发现宫门扇板之上,赫然多了四百余字!字字如刀刻斧凿,预言着王朝未来的劫数。
桓帝又惊又怒,急令刮去。
怪事来了:外层的墨迹刚被削掉,内里的字痕反而愈发清晰,墨色竟像是渗透了整块木板,越削越分明,透着一股无声的嘲弄与天意难违的森然。
帝王心中悚然,只得作罢。
王远飘然离去,无儿无女,唯乡人世代感其恩德,虔诚供奉。
同郡的太尉陈耽,敬仰尤甚。
他专为王远营建静修道室,旦夕礼拜,所求倒也朴实,非为学那长生之术,只愿一家老小平安康泰。
说来也奇,自王远住进陈府这四十余年,陈家上下,包括仆役婢女,竟无一人染疾身亡。
圈里的牛马鸡犬,繁衍得格外兴旺;田里的庄稼桑麻,收成翻倍。
这哪里是供奉一位仙人,分明是请进了一尊庇护家宅的福德真神。
忽有一日,王远平静地对陈耽道:“我命中之期已至,不可久留。
明日正午,当离此而去。
”陈耽闻言,心头如坠巨石。
次日午时,王远果然端坐而逝。
陈耽深知此非真死,乃是仙蜕,悲从中来,竟不敢让恩人遗体沾地,只是抚尸悲泣,叹息不绝。
三日后,陈耽已是形销骨立,他独自走入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