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神仙二十一

关灯
1、百岁青年孙思邈 雍州华原县出了个奇童,七岁的孙思邈读书,一日竟能记诵千言。

    待到二十岁,已是满腹经纶,老庄的玄妙、百家的智慧、佛门的经典,在他口中娓娓道来,如同讲述家常。

    一日,声名显赫的洛阳总管独孤信偶然听了少年论道,惊叹之余又隐隐惋惜:“此子实乃圣童!只可惜器量恢弘而识见尚需磨砺,恐难为当世所用啊。

    ”这话像根刺,轻轻扎在了少年心上,也悄然埋下了遁世的根苗。

     后来周宣帝在位,天下纷扰不断。

    年轻的孙思邈看透了庙堂的波谲云诡,索性背起行囊,一头扎进了终南山麓的太白山。

    山间松涛为伴,流泉洗心,他潜心研读医书药典,采药炼丹,名声虽隐于林泉,医道却在寂静中日益精进。

     风云变幻,隋文帝杨坚执掌了权柄。

    求贤若渴的朝廷发来诏书,征召他入朝担任国子博士。

    面对这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荣耀,孙思邈只托人带回一封言辞恳切的谢病书。

    他对亲近之人吐露心声:“再等五十年吧,那时必有圣主出世,才是我下山济世之时。

    ” 时光如太白山的溪水般静静流淌。

    大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登基。

    他素闻孙思邈之名,特下旨召其入京。

    当这位传说中的隐士站在金銮殿上时,满朝皆惊——太宗望着他红润的面容、清亮的眼神,忍不住感叹:“朕今日才知,得道之人诚然可敬可羡!古之羡门、广成,岂是虚妄之言?”当即就要封他高官厚爵。

    孙思邈依旧躬身推辞,语气温和却坚如磐石:“山野之人,只愿悬壶济世,不敢受朝廷爵禄。

    ”太宗无奈,只得任他归去。

     岁月不居,到了高宗显庆年间,朝廷的使者又一次踏进了孙思邈的山居。

    这一次,皇帝想拜他为谏议大夫。

    面对煌煌诏命,白发苍苍的孙思邈依然只是摇头。

    待到上元元年,老人深感精力渐不如前,便主动上书请求归山。

    高宗感念其德,特赐良马,并将风景秀美的鄱阳公主旧宅赐予他颐养天年。

     此时的孙思邈,早已是名动天下的“药王”。

    长安城里的名流才俊,如诗人宋之问、学者孟诜、“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等,皆以弟子之礼恭敬侍奉左右。

    一次随高宗驾幸九成宫避暑,随行的鄱阳县令突发急症,面如死灰,气息奄奄。

    御医们束手无策。

    孙思邈被急召而来,只道:“此人病根深埋脏腑,气血逆冲。

    需火灸,且非寻常艾火可治。

    ”他命人堆起红炭,灼热逼人。

    旁人惊惧,孙思邈从容施灸。

    县令周身穴位依次灸过,须臾竟呻吟转醒,面色渐复红润。

    次日,行动如常。

    神乎其技,满宫为之折服。

     卢照邻曾患顽疾,饱受折磨,拜在孙思邈门下求医问学。

    一日,他扶着病体请教:“先生,名医如何能治愈沉疴?”孙思邈捻须,目光深邃:“你看这天与地,便是一幅大景象。

    人之病痛,犹如风雨失调,江河枯竭,此乃天地焦枯之象。

    良医用药石针砭,调和气血,如同疏导阻塞的河流;圣人则以道德教化,政令疏导,如同理顺混乱的天地。

    故而人身有可愈之疾,天地亦有可消之灾。

    ” 卢照邻深为叹服,再问:“为人之道,当如何自处?” 孙思邈沉吟片刻,字字珠玑:“为人行事,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他细细拆解,“‘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乃心小,是谨慎;‘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此乃胆大,是担当;‘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止方正,是原则;‘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慧圆融,是通达。

    ”卢照邻闻之,如醍醐灌顶。

     孙思邈的学问深不可测。

    当初魏徵等重臣奉旨编修前朝五代史书,唯恐史料有缺漏讹误,屡屡登门请教。

    孙思邈凭其浩瀚学识与惊人记忆,对数百年前的人物事件、典章制度,竟能口述如流,历历在目,仿佛亲历,为史书的修撰提供了无价的真知灼见。

     他的一生,如太白山巅一株苍松。

    根须深深扎入华夏智慧的沃土,枝叶却舒展在千年时空之上。

    三次拒绝帝王征召,非是孤傲,而是深知济世之道在民间烟火;百岁高龄仍容色如少,并非驻颜有术,乃是心中那济世活人的灯火,始终温热如初,未曾熄灭。

     真正的青春,原来无关年岁深浅,只在于心底是否还燃着那盏照亮他人、也映亮自己的灯。

    孙思邈用跨越三朝的生命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将生命活成一道光,岁月便再无法在他身上刻下苍老的印记,他永远是这人间的——百岁青年。

     孙思邈的名声早已超越了医者的范畴。

    一日,东台侍郎孙处约带着五个儿子——孙侹、孙儆、孙俊、孙侑、孙佺,恭恭敬敬地来到孙思邈面前,恳请为诸子前程指点一二。

    老人目光沉静,在几个年轻人脸上缓缓掠过,片刻后开口:“孙俊前程显达最早,孙侑大器晚成,至于孙佺,”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最为英武挺拔的孙佺身上,“位极人臣,权重一时,但需谨记,祸根或在执掌兵权之时。

    ”孙处约半信半疑记下。

    多年后,孙俊果然早早位高权重,孙侑中年后亦得显贵,而孙佺最终官至河东节度使,手握重兵,却因卷入朝堂风波,结局惨淡。

    孙处约忆起当年预言,唯有长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太子詹事卢齐卿,年轻时曾向孙思邈请教命运前程。

    孙思邈看着他,缓缓道:“五十年后,你将官至一方诸侯(方伯)。

    那时,我的孙子会在你手下为官,望你多加照拂。

    ”卢齐卿当时只觉渺茫,却牢牢记住了这句话。

    五十年光阴流转,卢齐卿果然被任命为徐州刺史。

    到任不久,属吏名册呈上,其中萧县县丞一职后,赫然写着“孙溥”二字——正是孙思邈的嫡孙!卢齐卿震惊不已,回想当年孙思邈预言之时,孙溥尚未出生!老人洞悉未来的能力,已非寻常智慧所能揣度。

     唐高宗永淳元年,这位跨越了北周、隋、唐三朝的传奇人物,在长安城赐居的鄱阳公主旧宅中安然离世。

    临终留下遗言:薄葬,不置贵重陪葬品,不杀牲畜祭祀。

    家人遵其嘱,一月后入殓,亲友惊见老人遗容面色如生,竟无丝毫朽败之相。

    更令人称奇的是,当抬起遗体放入棺木时,竟觉异常轻飘——那衣袍之下,仿佛只剩下一缕清气,形骸已悄然化去。

    世人无不惊异,都说孙真人已尸解成仙。

     他一生着作等身,为《老子》、《庄子》作注,探寻玄理;更倾尽心血撰成医家圣典《千金方》三十卷,另有《福禄论》、《摄生真箓》、《枕中素书》、《会三教论》等,融儒释道精髓于一身,泽被后世无穷。

     然而,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