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神仙二十四
关灯
小
中
大
1、樵中仙
新安城阳山南坞深处,三十年来总飘着同一缕柴烟。
樵夫许宣平踏露而出时,山雀才初醒。
他担柴下山疾行如风,扁担两头颤悠悠悬着两件奇物:左边青玉葫芦,右边虬曲竹杖。
待日头西斜,葫芦便盛满村醪,他拄杖踏歌而归:“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
路人莫问归何处,穿入白云行翠微。
”调子醉醺醺钻进云雾,人已隐入翠微深处。
市集上见他卖柴的乡人,都道这樵夫古怪。
米面油盐从不沾唇,容颜却三十年如壮年。
更奇的是山洪暴发时,他如鹞鹰掠过浊浪拽出落水孩童;瘟疫蔓延时,他捣碎崖边无名草,药香漫过处,病气立散。
有慕名访仙者寻到南坞,草庵空空,唯见石壁题诗墨迹淋漓:“静夜玩明月,明朝饮碧泉……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诗句早随风传开,连洛阳至长安的官道驿站墙壁上,都悄然爬满这般字迹。
天宝三年春,李白失意离了长安翰林院,匹马东游。
这日在洛阳驿馆歇脚,忽见斑驳墙上有几行墨痕,吟罢拍案叫绝:“此非人间笔墨,云外仙客手泽!”急问驿丞,方知新安许宣平之名。
诗仙双目灼灼,当即调转马头,直奔徽州而去。
新安江上春水初涨,李白沿溪苦寻七日,逢人便问樵夫踪迹。
一老渔翁指着山麓烟霞:“许公今晨卖柴处,溪石尚温哩!”李白如闻雷音,雇小舟逆流疾追。
青峰倒卷入水,行至波心最绿处,忽见上游飘来一叶空舟,船头青玉葫芦轻晃,虬曲竹杖横陈舱中——正是许宣平日常不离身之物!舟子惊呼:“怪哉!方才分明无船!” 李白夺过竹篙猛撑,小舟却似被无形丝线牵引,直往那空舟靠去。
指尖将触竹杖刹那,上游飘来苍老歌声:“穿入白云行翠微……”声在群峰间撞出回响,一时竟似漫山樵夫同歌。
李白举目四望,唯见千山叠翠,一羽孤鹤悠然没入云海。
他怅然俯身捧起那葫芦,残余酒香混着山气沁入肺腑。
忽觉葫芦底似有凹凸,细看竟是一行新刻小楷:“市井担薪骨,烟霞饱醉魂。
逢君不相见,犹带岭云痕。
” 暮色浸透江面时,李白系舟登岸。
山脚酒肆喧闹,醉汉们正传唱许宣平的诗。
他凝望柜台后成堆的酒坛,忽觉那青玉葫芦在袖中隐隐发烫——仙人未必餐霞饮露,许是正披着褴褛衣衫,坐在某张油腻酒桌前,笑看世人指点云深不知处。
李白满斟一碗村酿仰饮而尽。
辛辣暖流滚入喉肠时,他恍见满堂醉客中,有个背影担着无形柴薪,肩头落满月光与松针。
原来真仙不必骑鹤驾鸾,一担柴,一瓢酒,泥途草履间,自有烟霞供养的魂魄。
世人总向白云深处叩仙门,却不知山门外那截沾着露水的柴担,早挑着半卷未写尽的逍遥游。
2、香篆追表 大历年间,西川节度使崔宁府邸深宵烛火通明。
他枯坐案前,面如死灰——三日前发往长安的密奏,竟错将草稿封入函匣!真正的奏表此刻赫然躺在案头,墨迹未干。
细算时日,快马早过剑门关,纵插翅亦难追回。
窗外夜枭凄鸣,崔宁脊背渗出冷汗:此事若露,便是欺君之罪。
“何不寻张殖?”幕僚一语点醒。
崔宁如抓救命稻草,立遣飞骑奔往彭州导江。
张殖踏进府衙时,晨雾尚未散尽。
这汉子布衣草履,袖口沾着泥点,唯腰间悬一枚乌沉木令牌,隐隐透出松香气。
他听完原委,只往堂中一站:“取香炉净水,半柱香足矣。
” 青烟袅袅升起,张殖将那份墨汁淋漓的净表托在掌心,任烟痕蛇行其上。
众人屏息间,那奏表竟如蝴蝶遇热般在烟中轻颤,忽地化作一道白光破窗而出!崔宁追至院中,唯见天际一点银星疾闪,旋即没入层云。
香炉里那柱香堪堪燃至中段,忽闻“啪嗒”一声。
案前水渍未干处,赫然躺着那份黄绫包裹的草稿奏章,封泥朱印完好如初。
半月后,驿使风尘仆仆回禀:“奏章如期抵京,圣上朱批已下。
”崔宁攥着袖中草稿,只觉千斤重:“送表途中可有异事?”驿使茫然摇头。
崔宁亲赴导江,寻到青城山脚几间茅屋。
张殖正劈柴,斧刃起落间道出往事:“至德年间,九龙观暴雨倾盆,我焚香护殿整三载。
某日清扫瓦砾,忽见太上老君泥像背后,嵌着几页焦黄残经……”他眸中映着炉火,“正是役使六丁神的秘术。
” 为习此
樵夫许宣平踏露而出时,山雀才初醒。
他担柴下山疾行如风,扁担两头颤悠悠悬着两件奇物:左边青玉葫芦,右边虬曲竹杖。
待日头西斜,葫芦便盛满村醪,他拄杖踏歌而归:“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
路人莫问归何处,穿入白云行翠微。
”调子醉醺醺钻进云雾,人已隐入翠微深处。
市集上见他卖柴的乡人,都道这樵夫古怪。
米面油盐从不沾唇,容颜却三十年如壮年。
更奇的是山洪暴发时,他如鹞鹰掠过浊浪拽出落水孩童;瘟疫蔓延时,他捣碎崖边无名草,药香漫过处,病气立散。
有慕名访仙者寻到南坞,草庵空空,唯见石壁题诗墨迹淋漓:“静夜玩明月,明朝饮碧泉……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诗句早随风传开,连洛阳至长安的官道驿站墙壁上,都悄然爬满这般字迹。
天宝三年春,李白失意离了长安翰林院,匹马东游。
这日在洛阳驿馆歇脚,忽见斑驳墙上有几行墨痕,吟罢拍案叫绝:“此非人间笔墨,云外仙客手泽!”急问驿丞,方知新安许宣平之名。
诗仙双目灼灼,当即调转马头,直奔徽州而去。
新安江上春水初涨,李白沿溪苦寻七日,逢人便问樵夫踪迹。
一老渔翁指着山麓烟霞:“许公今晨卖柴处,溪石尚温哩!”李白如闻雷音,雇小舟逆流疾追。
青峰倒卷入水,行至波心最绿处,忽见上游飘来一叶空舟,船头青玉葫芦轻晃,虬曲竹杖横陈舱中——正是许宣平日常不离身之物!舟子惊呼:“怪哉!方才分明无船!” 李白夺过竹篙猛撑,小舟却似被无形丝线牵引,直往那空舟靠去。
指尖将触竹杖刹那,上游飘来苍老歌声:“穿入白云行翠微……”声在群峰间撞出回响,一时竟似漫山樵夫同歌。
李白举目四望,唯见千山叠翠,一羽孤鹤悠然没入云海。
他怅然俯身捧起那葫芦,残余酒香混着山气沁入肺腑。
忽觉葫芦底似有凹凸,细看竟是一行新刻小楷:“市井担薪骨,烟霞饱醉魂。
逢君不相见,犹带岭云痕。
” 暮色浸透江面时,李白系舟登岸。
山脚酒肆喧闹,醉汉们正传唱许宣平的诗。
他凝望柜台后成堆的酒坛,忽觉那青玉葫芦在袖中隐隐发烫——仙人未必餐霞饮露,许是正披着褴褛衣衫,坐在某张油腻酒桌前,笑看世人指点云深不知处。
李白满斟一碗村酿仰饮而尽。
辛辣暖流滚入喉肠时,他恍见满堂醉客中,有个背影担着无形柴薪,肩头落满月光与松针。
原来真仙不必骑鹤驾鸾,一担柴,一瓢酒,泥途草履间,自有烟霞供养的魂魄。
世人总向白云深处叩仙门,却不知山门外那截沾着露水的柴担,早挑着半卷未写尽的逍遥游。
2、香篆追表 大历年间,西川节度使崔宁府邸深宵烛火通明。
他枯坐案前,面如死灰——三日前发往长安的密奏,竟错将草稿封入函匣!真正的奏表此刻赫然躺在案头,墨迹未干。
细算时日,快马早过剑门关,纵插翅亦难追回。
窗外夜枭凄鸣,崔宁脊背渗出冷汗:此事若露,便是欺君之罪。
“何不寻张殖?”幕僚一语点醒。
崔宁如抓救命稻草,立遣飞骑奔往彭州导江。
张殖踏进府衙时,晨雾尚未散尽。
这汉子布衣草履,袖口沾着泥点,唯腰间悬一枚乌沉木令牌,隐隐透出松香气。
他听完原委,只往堂中一站:“取香炉净水,半柱香足矣。
” 青烟袅袅升起,张殖将那份墨汁淋漓的净表托在掌心,任烟痕蛇行其上。
众人屏息间,那奏表竟如蝴蝶遇热般在烟中轻颤,忽地化作一道白光破窗而出!崔宁追至院中,唯见天际一点银星疾闪,旋即没入层云。
香炉里那柱香堪堪燃至中段,忽闻“啪嗒”一声。
案前水渍未干处,赫然躺着那份黄绫包裹的草稿奏章,封泥朱印完好如初。
半月后,驿使风尘仆仆回禀:“奏章如期抵京,圣上朱批已下。
”崔宁攥着袖中草稿,只觉千斤重:“送表途中可有异事?”驿使茫然摇头。
崔宁亲赴导江,寻到青城山脚几间茅屋。
张殖正劈柴,斧刃起落间道出往事:“至德年间,九龙观暴雨倾盆,我焚香护殿整三载。
某日清扫瓦砾,忽见太上老君泥像背后,嵌着几页焦黄残经……”他眸中映着炉火,“正是役使六丁神的秘术。
” 为习此